李大华-论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大华:论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 作者:李大华???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点击:111???时间:2004-3-13???编辑:admin ? ? 这里说“观念”,是因为中国先秦的确没有等同于现代意义的概念,但不等于没有这样的观念和问题,现代人所说的公平是包含着个人的身份独立、平等和权利等,在先秦没有这样的含义,不过在那时有那时候的公平的含义,先秦的“公”或“中”,已经包含了公平的意义在其中了。 在先秦,涉及到公平观念,大约有这样一些词:公、平、中、正、道、义。我们可在其出现的特殊语境中来看它们所透露出来的观念。 (一) 先看“正”与“中”。《今文尚书?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息听朕言。非敢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天命,不敢不正。[1]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2] 无偏陂、无好恶、不结党营私、不违反法度,这些都是如何规范社会行为的问题,或者说如何纠偏匡正的问题,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王道正直,则是一种政治与社会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是人人所期望的,如此才成为公共的准则。尽管可以说没有哪个人能够完全地破除个人的偏颇和好恶,可是只要有正义感的人们,都一定要寻找这个规则,并拿这些准则来衡量和规约自己的行为,而大家都这么做,社会的正气就能树立起来,就可能产生那种理想状态。在接下来的《洪范》第六畴,就进一步把“正直”作为“三德”的第一德,要靠端正人的曲直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措施。基于这个原因,《书说命》上说:“惟木从绳则正。”也就是以绳墨校不正的木材,那么这个绳墨就是作为准则的“正”。孔子也就事论其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3]把耍诡计与正直作为评价人的道德标准。 中,在《尚书?盘庚》中有言:“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在《尚书?酒诰》中有言:“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这里所说的“中”,都是正道、正直的意思。[4]《易传?文言》在解释里“中”与“正”合用:“龙德而正中者也。”“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从而把中看成没有偏颇与私欲的“君德”。这种带有公平、正直的观念保存在至今人们的习常用语中。至于《论语》中“允执其中”及其“中和”、“中庸”等调和对立、寻求和谐的意思,则是从“中”开出的另一种观念。 (二)再看“平”。平,有平坦的意思,如《墨子?经上》:“平,同高也。”周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有治理的意思,如上述“王道平平”。平还有一个公平的意思,《诗经小雅?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严严。赫赫师寅,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为何?……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这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民众对执掌国政者的怨恨不满,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可贵的是通过社会的内忧外患事实,人民认识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上天对待人间世界的双重不公平。虽然,人们对什么是公平,怎样才能够具有社会的公平,并没有理性的清晰的认识,但问题是那时已经有了公平的意识,他们反问“尹太师你为什么不公平,把国家搞得乌七八糟?”也质问上天:“你为什么不公平,年年降灾,使我们国家陷于战乱中?”现代理性的公平观念乃是社会长期进步的结果,不能设想先秦社会就有了现代的认识,那时感性的认识只是表明了一种社会要求和倾向,这种要求和倾向才是进步的前提。 对于公平观念谈论最详者,荀况是第一人,他说: 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以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有其法者以法行,无其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5] 荀子以法作为标准,认为没有偏私地衡量事情的轻重,就能够做到公平;遵守常法、以法为准绳能够做到适中无过。法不议,界限不明;职不通,责任不清。法一旦设立,就属于公器,超乎个人主观爱好与倾向;而职属于执法听政者的事情,如果执法者对法的理解有问题,或者他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曲解,都会形成不公平和过错。对于法本身的公正性质,荀子没有产生怀疑,只是对法律是否周全持保留态度,相信法律会有“所不至者”。对于执法者是否公平无差,则是荀子强调的,一部好的法律(“良法”),会因为执法的人不好(“偏党而无经”)而形成极其不公的结果。所以,在法制与人治二者之间,儒家的观念占了上风,即相信贤良的人(“君子”)可以行为不僻(“无隐谋”),公正执法,好的法律在他们手上可以得到一个好的治理结果。即便“法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