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doc-概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doc-概论.doc

概 论 一、认识指挥 指挥是一种艺术,通过有形的技巧,将原作曲者的意境、乐思及本身对乐曲的解释,表达给演奏(唱)者,并领导他们演奏(唱)出来。 因此,一个指挥者必须有能力掌握乐队或合唱团的一切演奏(唱)者。俾使速度统一,音量控制,音色调和,表情处理……一切演奏(唱)技巧。这一切的技术要藉指挥棒、手及面部表情,甚至于身体动作,传达给演奏(唱)者。 德国音乐家华格纳(Wagner)对于指挥技巧指示两个大原则:(1)为乐队制定正确的速度。(2)指示主旋律的所在(注1)。 但指挥的要求并不止于此,而是藉以上所示的有形技巧,表达一个意境、乐思给演奏(唱)者。不但要他们感染到这些乐思、意境,而且要更进一步的促使他们将之表现出来。因此一个指挥的评价该是没有其本身独立的好坏,他的成绩在于视其所指挥的(或称为处理及解释更恰当)乐团、合唱团奏(唱)的成功与否而定。 至于意境和乐思是心灵的流露与感受,作曲者通过有形的高低、长短的音,不同协和的音程,表达其心灵的意境、乐思。一个指挥者在于使其乐团、合唱团(诗班)重现这个意境、乐思(注2)。 在指挥学上有一个问题争论已久:一个指挥者应该完全寻求原作者的乐思,而不渗入任何本身的意念。(也就是按原作曲者指示的速度、表情,揣摩其乐风,使乐曲重现。)或指挥者在解释乐曲时,在作曲者的乐思之中,亦加上自己的意见。如门德尔松(Mendelssohn)与华格纳(Wagner)就有不同的意见。(注3) 但是,不论主张前者或后者,在同一乐曲的表现上,没有任何二个指挥家所处理的作品是相同的。就一个最具体的问题来说:每一个指挥家对速度的处理都不相同:如快板(allegro)每分钟为132拍,但每一位指挥者实际所用的快板速度皆不相同。因此,对于原作者乐思的表现,也没有任何二位指挥家,能在完全摒除自我的情况下,把乐思表现的完全相同,可见对于原作者的认识,仍是基于个人的了解。但若一个指挥者忽视原作曲者的意境,而自行处理,那也无疑是藉他人的乐谱来自行创作了。不过一首乐曲,若以不同的速度、表情、不同的片段(phrase)的分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韵味。 因此,一个指挥者对乐风的探讨是必要的。但若拘泥于绝无自我表现,则是毫无意义的。 许多伟大的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奏其作品:如海顿(Haydn)、贝多芬(Beethoven)、贝辽兹(Berlioz),当然对于乐曲精神的处理,应完全没有异议。 注1:见Richard Wagner著:“Uberdas Dirigieren”之英文译本。 注2:综合哲学中之美学观念。 注3:华格纳批评门德尔松过于严正保守:见蓬静宸著“指挥法”第一章第二节。 二、指挥的沿革 当乐队合唱团渐具规模时,指挥就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古时的指挥与今日的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但其统一速度、音高、段落等等的任务却是相同的。因此,在先民的图片史籍仍可由部分记载中推断,起初指挥的情形。 古埃及以拍手作为“节奏”之长短,以挥手表示“音阶”的高低,这是从埃及的雕刻、壁画上得来,因当时吹笛弹琴并有歌唱同时作乐。拍手、挥手已表明了指挥的任务。(注1) 纪元前1050年至950年犹太人正值大卫与所罗门王时期,国势最强,在音乐上亦是兴盛的时期。大卫王立了专职的音乐祭司288人,每日分廿四个班次,每班十二人,由一伶长负责训练及领导在圣殿奏乐唱歌;这负责训练及领导奏乐的伶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领班及指挥者。大卫王迎接约柜与所罗门王献殿时,都有极庞大的乐队与歌队,特别是后者,乐队有120人。歌队可能为四千至五千人,并记载当时的几个大伶长:“亚萨、希幔、耶杜顿敲钹,大发响声”。又就他们所唱的诗篇中,就“细拉”等名词研究,见他们演奏演唱有段落停止、转调、间奏等,得知当时大伶长以敲钹为指挥。此种以声音指挥的方式,颇似十七世纪以拐杖敲地的发声指挥。(注2) 与现代指挥相接,真正有指挥雏形者,起源自十五世纪末叶,首先由罗马的西斯丁(Sistine)小教堂的唱诗班,于献唱时命一人持纸卷(命名为Sol-Fa)立于唱诗班之旁,挥动以统一节奏。(注3)这的确是统一节奏的有效方法,因此逐渐有人效法。或以纸卷或以木棍,或以手帕系于木棒尖端,或以手、以头、以足指挥。此种方式的持续到十八世纪。 约在十七世纪亦有以敲击声作为指挥,敲击铁片、敲击琴身、或以手杖撞击地板发声作为指挥。相传意籍的法国歌剧家卢里(Lully)系因指挥不慎击中了脚因而溃烂致死。当时歌剧演出及芭蕾舞乐均是以手杖击地或击桌而做为指挥。(注4) 十八世纪指挥的职务多由演奏者兼任,如巴哈(J.S.Bach)、韩德尔(Handel)他们演奏自己的曲子皆是一边坐在大键琴(harpsichord)上演奏,一边以手、头或身体的摇动来指挥乐队。也有以第一小提琴手挥动琴弓做为指挥的。(注5) 专职的指挥始自1820年,德国小提琴家兼

文档评论(0)

wfk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