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吃苦训练班”别再成为新闻
据7月13日新华网报道,记者日前在广西南宁市了解到,暑假期间将孩子送到一些“吃苦训练班”锻炼学习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广西南宁市武鸣县有一所“问题少年”培训机构,暑假以来,该机构接待了一些家长送来过暑假的孩子。据这家名为广西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的负责人张雄介绍,近来有不少家长打电话咨询“吃苦训练班”,“这两天就会有30来个孩子来我们这里接受培训,他们大部分并非‘问题少年’,而是来体验生活的。”这些孩子与此前该机构所接触的“问题少年”完全不同,他们都是正常甚至很优秀的孩子,“家长把他们送到我们这里,主要是看重了我们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张雄说。
对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吃苦夏令营”就是他们历练心智、啜饮挫折、接近困难、品味艰辛的精神平台,削减“骄”、“娇”二气,提升挫折忍耐力和敢作敢为、勇敢承担的生活能力。“除了每天坚持练军姿、练体能,我们还会给孩子们上心理辅导课,以及到贫困家庭上拓展课,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吃苦夏令营”就是“精神大熔炉”,在这个高温高压、环境萧条,物品简陋,洗尽铅华、艰苦寒碜的环境中,孩子们得到的精神升华是任何学校课堂和家庭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将是精神境界的焕然一新。
吃苦体验应该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遗憾的是,新闻还是对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报道。为什么会进行如此报道?因为这种做法在时下仍是一种稀缺做法。都知道应该让孩子吃苦,可落实到实际生活,吃苦多成为“吃苦秀”,家长为孩子准备了丰盛的小食品,有的家长还用私家车送孩子。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喜欢用各种好心铲除、剥夺了孩子的吃苦机会。苦难、挫折绕道而走,于是就出现了“上大学后不知道如何生活”、“脏衣服寄到家里”的可笑现象。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多是“小男人”,而不是大丈夫,营养结构失衡,形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性格脆弱、弱不禁风、视野狭隘、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缺乏傲然不群的人格竞争力和事业战斗力。
南宁市的“吃苦热”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做法,是一种舍弃优越、淡忘富足的一种大无畏的教育勇气。这种勇气是一种教育自信、从容,更是一种理性和清醒,不盲目从众,实事求是给孩子提供精神扶持,很有必要。实践证明,只要家长抛开患得患失的心理,扔掉大惊小怪的顾虑,让孩子在苦难中呛水游泳,也不难做到。这为过分娇惯孩子的人做出了积极的榜样。
让孩子吃苦早已是一种世界教育的时尚。比如日本的幼儿园在零下摄氏度,让小孩子们光着上身,用毛巾擦热身子,磨练坚强性格。再比如澳大利亚的家长们,夏天从来不为孩子准备遮阳伞,而是让他们在紫外线下尽情奔跑,将皮肤晒成了紫铜色。孩子抵御生活挫折、成长灾难和精神灾害的能力也就会大大提升,成为刚强的人。南宁市的做法可以认为是对国际教育理念的接轨。
要想让“吃苦训练班”别再成为新闻,就需要更多的家长、教育者将吃苦纳入教育常态,纳入教育重要构成,让吃苦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血液”,为未来的成长提供更多优良积极的精神动力!
从“粉丝”到“偷菜”
武礼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菜》当休矣——请见11月20日《解放日报》),如果不明其意就无法读懂全文的内涵。此处偷瓜不用引号,而“偷菜”全文都用了引号,可见这是一个专用名词,看完全文才悟出这是个网络用语。究竟为何用“偷菜”,网上又无菜可偷,那么“偷菜”的真正内涵指什么?看完全文仍不甚了了。当今词典中又查不到此词的解释,因为它来自网络。 网络的出现,为当今社会了解信息,获得信息提供极大方便,但本人上了年纪,也许有一种惰性,至今电脑操作还未学会,不能自如地上网,估计像我这样的老人也不少。然而报纸上又会常出现网络上的一些用语,对我来说就成了专业术语或专有名词。我不上网,就觉得十分陌生,以致读报时常在此处或那处遇到梗阻。由此我想到,像这类新出现的网络用语,一旦报纸上要用时,能否适当作一点注释,估计用不了几个字,如“人肉搜索”,报上出现时,就有过注释。过去报纸还有一个好传统,如出现生僻、不常用的词语,包括读音也易读错时,常常在后面加个括号,适当注释一下,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做法,对普及文化,推广文化都很有好处。当然现在已很少见。 报纸虽然不能等同于教科书,但既然它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体,有宣传、传播新闻的功能,而新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传播信息同时,也附带着传播文化,其效益不是更大吗?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何况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为何不乐于去做呢?
“最牛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