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格特质要求和面孔吸引力判断关系的思考.docVIP

对人格特质要求和面孔吸引力判断关系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What is good is beautiful: Face preference reflects desired personality 对人格特质要求与面孔吸引力判断关系的思考 心理学院 05级本科 周洵安 学号A. C. Little, D. M. Burt, D. I. Perrett 的研究What is good is beautiful: Face preference reflects desired personality沿着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主线,关注人类的认识上的“好”与审美上的“美”的联系。围绕对人格特质的要求影响了面孔吸引力的判断的假设,进行了由两个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 为了使这项研究的思路更清晰,我们从实验2入手,分析其对整个研究的贡献及与实验1的关系,然后对整个研究的思路进行概括。实验2表明了对特定面孔特征的知觉诱发了特定人格特征的归因。即拥有某种面孔特征的人给人以拥有某种人格特质之感。因此,一些面孔特征可以被看作“外向特征”、另一些面孔特征可以看作“性感特征”等等。这些面孔特征是实验1中每一中人格特质上,要求高(低)组被试最倾向于选择的面孔的共同点,是被试之所以选择这些面孔的原因。并且,对同伴某种人格特质的要求以及对特定面孔特征的喜爱都是被试变量(研究者没有通过实验操纵将其中任何一个变量进行转化)。因此,实验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越重视特定人格特质的被试越倾向于认为诱发该人格特质归因的面孔特征有吸引力。比如,期望外向同伴的被试认为具有“外向特征”的面孔更有吸引力,期望性感同伴的被试认为具有“性感特征”的面孔更有吸引力。一个人更倾向于在期望同伴拥有某种人格魅力的同时,认为具有能给人以这种人格魅力之感的面部更有吸引力。在对象为异性时,就同一种人格特质而言,对它的要求程度与对特定面孔特征(能诱发同种人格归因)的喜爱呈正相关。 虽然就一般的思路而言,对某种人格特质的要求,的确极其可能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判断,但作者对两者作出的因果性的假设,没有足够的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实证研究支持的对特定面孔特征的知觉与特定人格特质归因的联系,以及吸引力与人格特质判断的联系。而作者在研究中所着眼的,就是对人格特质的要求与面孔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上也很有意义的。而作者提出对人格特质的要求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判断的假设,对于这样的假设,作者没有给出足够的研究证据或分析。在随后的实验中,也没有对这两个被试变量进行实验操纵,整个研究实质上是一项相关研究,并不能得出析因性结论,不能证明作者假设的成立。 人对某种人格特质的重视,受到很多因素的长期而复杂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不同的事件后,对于某种人格特质的重视程度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它并不像性别、年龄等被试变量一样,是最基本的,最难以改变的。以此给被试贴上一个标签,或以此为原点,认为相关的现象受到它的影响是非常不恰当的。对特定面孔特征的喜爱很可能就是影响人格特质偏好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一种假设就是某种面孔特征曾给被试以某种生理唤醒,而这种面孔特征在感知上对应着某种人格特质(或者这种面孔特征确实对应着某种人格特质),被试在这样的经历中,可能会进行“我喜爱/需要这种人格特质”的归因。这样的归因不仅是对由面孔特征引起的生理唤醒的一种意识层面的解释,同时也促使被试选择性的关注和放大拥有此面孔特征的人身上,相应的人格特质。这一过程的重复,就是被试对这种人格特质的要求的加强。如果面孔特征与实际的人格特质存在联系,那么这种作用更是强烈。可以说,对特定面孔特征吸引力的判断影响人们对特定人格特质的要求。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本实验同样会得出类似的结果。然而,这种假设显然与作者所说的“对人格特质的要求影响了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无论是从作者提出假设的背景,还是研究性质的局限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将对人格特质的要求、与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两者间的关系,确定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的关系。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能是非常复杂的,究竟是谁影响谁,或是两者共同受到某第三变量的影响,不是仅从常识或哲学的分析中就能得出的结论。这一研究,提示了我们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结合质性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个变量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要探索这一关联的实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我想,要证明作者的假设,可以利用一个2(人格特质要求水平)×2(人格特质与面孔特征匹配)的被试间实验,通过将被试变量转变为可操纵变量,实现随机分组,以达到验证析因性假设的目的。它可以研究多种人格特质,为方便叙述,以研究“竞争性”,被试为女性为例。 首先,采用类似实验1的方法,测出女性被试对同伴竞争性的要求水平,按结果将被试分为不要求组和要求组(若被试均对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