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教授”史正富: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docVIP

“最富教授”史正富: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富教授”史正富: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   他是一位经济学教授,与张五常、樊纲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曾帮他们“理财”。   他控制着结构复杂的投资集团,投资近20家企业,以65亿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   他在学者与投资人两个身份之间自如转换。现在,他梦想专心做回学者,但已经骑虎难下。 保存到相册   “我准备再过两年就退休。”2012年8月9日,深圳君悦酒店33层咖啡厅,58岁的史正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间写满沧桑,“2008年以来,我做得有点累。”   史正富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与张五常、樊纲、张军、林毅夫、张维迎等中国经济学界红人交往甚密,甚至帮他们中的一些人打理富余资产。   他同时还是一位“神秘”的生意人、超级富豪,拥有至少12年私募股权投资史,其间投资了山东中轩、古井贡、奇瑞汽车等19个项目,自称操盘资金规模超过35亿元人民币。2008年他在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为15亿元,3年后这一数字跃升至65亿,他因此被称为“最富教授”。   就在接受采访前三天,他间接持股26.6%任第一大股东的南大光电,以“2012年以来最贵发行价”66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当天暴涨近24%。以收盘价计,史正富与妻子翟立持股市值接近8.5亿元。   史正富为何决定急流勇退?他是如何完成财富积累的?在“最富教授”的名头背后,他的经历映射出中国学界和资本圈怎样的独特现实?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个学者” 保存到相册   在美国的八年成为史正富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一波高潮,史深为周围的资本气息所感染,系统研究黑石等投资机构的发家史,当时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进入投资界并不在史正富最初预设的人生轨道里。他的故乡在安徽滁州来安县,其父曾在镇上开过小饮食铺子,每天早晨卖油条。   1978年2月,24岁的史正富到复旦大学报到,此前他是江苏省军区的一名军人。他的班上一共有62名同学。史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读完本科、研究生,史正富留校任教。   “史正富是个聪明、活跃,对经济学痴迷的人。”他的同班同学、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晖明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称,“当时复旦大学学生会的黑板报比赛非常有影响,经济系多次夺得第一,史正富是积极参与者。”   读书期间,史正富一度表现出研究经济学的天赋和造诣,他的论文多次在权威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发表,并曾获得1988年度孙冶方奖(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中国本科生们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2版,即由尚在读研究生的史正富和导师蒋学模共同编著。史正富调整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活动阐述政治经济学体系。   “史正富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少数几个青年教师之一,前卫、活跃,任何东西都不接受现有说法。”经济学家张军说,他比史正富晚四年考入复旦大学,日后与史成为好友兼同事。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个学者,组织一批人,研究中国的制度变迁,拿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史正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命运却被不可控的力量,推向另一个方向。   1987年,史正富到美国留学。在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拿到经济学博士后,又在马里兰大学攻读社会学,本想学成回国继续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却因故未能成行。   在美国的“八年抗战”,是史正富职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1987年到1995年的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第二波高潮,1989年KKR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等经典案例,带动了美国股权投资“杠杆化”热潮。   史正富深为周围的资本气息所感染。“国内第一个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是我,上世纪80年代我就把他的投资史倒背如流了!”史正富激动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美期间,他系统研究了黑石、KKR、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等投资机构的发家史,当时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据史正富称,他还曾在美国劳工部研究局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也在社会上教些书”,并与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交往密切。这个赫赫有名的留学生组织,网罗了包括林毅夫、钱颖一这类当时在美留学、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标杆的人物。对学界和企业界都有接触的史正富,成为这个关系网里的“美国接待站”。史正富说,“当年冯仑去美国,也是我接待的。”   验证下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当时复旦大学教师圈之外的一些有钱的学者,如樊纲、张五常等,也曾把富余的资金交给史正富打理。复旦大学一位熟识史正富的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史当时给大家的回报承诺是四年翻番。   1995年终于回到国内时,史正富发现学界风气已经大变,很多潜心做学术的人都下海了。在几个同学的怂恿下,他也跃跃欲试,想通过实践,验证一下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他和同学一起创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