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师证第九章德育.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证第九章德育.ppt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7、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之进行修正。 发展性原则在德育中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可以按此原则进行促进学生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为我们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提供了借鉴。      第四节、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1、体谅模式特征: 坚持性善论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的目标 大力提倡民主的德育观         此模式的一大特色: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 08年填空 第四节、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2、体谅模式理论假设: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教育即学会关心         第四节、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麦克费尔根据大规模调查中学生讲述的“好事”与“坏事”,编制了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生命线》分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情境。 设身处地:所有情境都是围绕发生在家庭、学校及邻里中的普通人与之间的问题而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们的动机。 证明规则:情境涉及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设法解决戌年人时发生的各种常见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同一性。 付诸行动: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第四节、德育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对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及情感的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节、德育模式 S1:我会反击,她挖苦我,我就讽刺她。 S2:我会劝她别这样。 S3:我会生气,但拿她没办法。 S4:我会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这事。 S5:我会问她究竟怎么回事。 S6:我会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无意之中得罪过她,伤害过她,或者使她难堪。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我会设法向她道歉,消除误会。 S7:有的时候,一个人心情不好,处境不利,甚至看到自己特别羡慕的人,也会说说风凉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算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S8:这种人我不会惹她,也不会去理她。 第四节、德育模式 第四节、德育模式 第四节、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4、体谅模式的缺陷: 理论中既有人本主义又有行为主义,两种理论不同甚至相对立。 社会试验期的假设表明其教材适用于中学,但实际上却适用于小学。         第四节、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情感置于中心)   5、体谅模式启示: “学会关心”目标的分解 目标体系通过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来体现 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1、理论假设: 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 强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 10年填空 三、社会模仿模式: 2、班杜拉的实验: 在实验中,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的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成人说:“喂,住手!我以后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第四节、德育模式 Children see,children do 第四节、德育模式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3、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