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顾新廷.doc

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顾新廷.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顾新廷.doc

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爱民 顾新廷 课后,当我们要把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做成画中画的课堂实录时,有的老师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冷嘲热讽,模仿着电视剧中人物“许三多”带有河北口音地说:“这没有意义!”真是让人感到难受。但信念支撑着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也要坚持走下去。经过详细说明这么做的意图,这些老师大都明白了我们的“良苦用心”,对我们的想法大加赞赏。一些思维定式的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改变,真不是说几遍新课改、新课程、新理念,就能解决问题的。 以前,看到过一幅获奖摄影作品《教师的风采》,画面上没有教师的身影,有的只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的一个精彩画面,以学生的反应来反衬出教师授课的精彩,太有创意了,我们也深受启发。在这节课后做教学录像时,我们通过技术处理,把两台摄像机录制的画面,做成完全同步的全程画中画效果,成为双视角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关注学生在教师授课全过程中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探讨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在录制的过程中,一台摄像机被放置在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里,从前往后拍摄,是一个全程没有任何镜头调整的“监控画面”;另一台摄像机放置在教室后面,从后往前拍摄,有专业摄像师操控追踪拍摄。在合成的时候,我们把“监控画面”作为主画面,把“追踪画面”作为辅画面,做成画中画。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课堂实录,非常有利于进行课后总结分析,以改进教学。通过这种画面,可以非常准确地看出教师讲课时,学生的反应如何,哪个问题学生最感兴趣,哪个观点学生最有认同感,哪个问题学生有基础,反之亦然。同时,也可以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有些细节也只有在这种“画中画”中才能看到,如在本课实录中,我们发现一位男生两次举手要回答问题,但授课教师都没发现,老师的注意力完全被其他位置上回答问题的学生所吸引。通过这种“画中画”,也能发挥传统录像就可以实现的作用,如发现授课教师的口误、错误以及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等一些细节问题。总之,这种做法,对教师更好地研究一节课,全面改进课堂教学,无疑将会大有裨益。 过去在谈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思考的时候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想的是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把一节课讲好,而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够。有了新的“理念”,信息技术手段使我们的想法成为现实,这一成功的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好几年了,参加了许多培训,听了许多节课,对新课程改革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汇就是“新理念”,大体上是在说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可是在许多次听课评课活动中,大都在研究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如何把一个知识讲清楚、讲透彻,或者是老师安排学生表演,展示准备好的“课堂探究结果”,对学生接受情况、学生理解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关注不够。 前不久,在一次评课活动中,一位历史特级教师发言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讲到老师授课要因学生而异,强调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是的,没有一节课是适应所有学生的,不管你这个知识讲得多好,讲得多清楚,讲得多通俗易懂,但不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适合听课的学生,这才是一节好课。 这节校级青年教师公开课,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做课的时间从十月底,一直推到了十二月初。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准备过程中,始终在想这节课要设计出什么亮点,怎样渗透新理念,怎样关注学生的反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有了一些“新一点儿”的想法。 第一个预先设计的情节是,讲课前脱西装上衣。我进班时穿西装外套,课前走到学生中间,先问问学生这套衣服怎么样?拘谨吗?学生说有一点拘谨,于是我把西装脱掉。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因为公开课,听课教师很多,学生容易紧张,想让学生放松一下。 第二个设计是,宣布上课后,带着同学们鼓掌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待人处事,这并不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但我想作为一个教师也应教给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第三个随机设计是,因为拖堂教师向学生道歉。这一做法,是想告诉学生们,谁都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要认错,并改错。(注:我平时上课从不拖堂。)伤害到别人或影响到别人,要道歉,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本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给出了一张图《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有人在哭)和一段文字材料(华盛顿在树林中祷告)后,我提问:“美国人”是一种什么心情?一个学生回答:渴望独立。这不是这两段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但我在评述中并没有直白地说她答错了,而是用这样的语言:他们确实很渴望独立,但通过这两段材料我没看出来人们渴望独立。如果生硬地说她答错了,会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