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pdf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pdf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 王志强 摘 要 刑罚轻重均衡是刑罚在刑事政策化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的惯性思维中,刑罚轻重 均衡往往过多强调刑事立法与司法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刑人刑罚轻重主观均衡的存在与刑罚的目 的决定了刑罚轻重均衡并非因刑罚主体的单方运行而形成预期效果。所以,在我国实施宽严相济刑事 政策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客观认识刑罚轻重均衡的性质,突出刑罚轻重均衡的效果,在刑罚轻 重的客观均衡与主观均衡的冲突中调整刑罚轻重配置与指向。 关键词 犯罪 刑罚轻重均衡 受刑人 刑事政策 一、引 言 实践表明,在预防犯罪系统中,刑罚虽非唯一手段,但在“不断地克服任性制造的多余之刑和滥用 之刑”①的基础上尽刑罚之功能而实现其预防犯罪效应,却是刑事政策科学化之理性彰显,与此相应,如 何实现刑罚轻重均衡也就成为一个需要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课题,正如李斯特所讲的,“刑事政策 的要求在于充分利用刑罚的功能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根据个案的实际需要来调整刑罚的强度”②。 作为刑事政策范畴的一个重要命题,人们对刑罚轻重均衡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认识,如我国古代即有观 世而制刑的大司寇掌“三典”之说③。法国的孟德斯鸠也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罪行不是很严重,那么在 判决时就不能采取重刑。相反,如果一个人所犯的罪行十分严重,采用轻刑则是不合适的。”④如果对已 有刑罚轻重均衡的观点加以综合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主张“刑的轻重只能由罪的轻重给出 解释”⑤的罪刑均衡角度的刑罚轻重均衡,即刑质应体现罪质⑥;二是主张刑罚的内在构造均衡,突出刑 罚本身应形成一个轻重衔接的体系,如边沁指出:“惩罚的轻重由其强度和经久程度构成”⑦;三是主张 刑与社会之均衡,既包括强调刑罚的配置与运行应考虑相应的社会环境需求,也包括“在调节惩罚的分 量时,应当注意到可以使所有惩罚变得无益的环境”⑥。面对众多的理论描述,本文之所以提出深化对 刑罚轻重均衡的认识问题,主要基于四个方面。 ·该文系作者主持的天津市“十五”杜科研究规划项目犯罪的经济性与刑罚经济性的均衡)(TJ03--FX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①张智辉著: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⑦[德]李斯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lO页。 ③参见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0一8l页。 ④[法]盂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申林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⑤ 白建军著: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刘守芬等著:罪刑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⑦[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3页。 @[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1页。 ·3· 万方数据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年9月号 一是研究角度。按照博弈论的观点,“不搞清楚博弈方基本的行为逻辑,就不可能对博弈方的策略 选择和相互博弈的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①。一定意义上,刑罚是在社会对禁止侵害的要求和犯 罪人对利益追求膨胀的冲突中产生的。因而,刑罚运行者与犯罪人这一对矛盾实质上处在一种以刑罚 为中介的利益博弈之中。一方面,刑罚的运行者试图通过刑罚达到遏止犯罪之目的,另一方面,犯罪人 则试图通过规避刑罚或在承担较小刑罚成本的前提下获取较大的犯罪收益。在上述情形中,刑罚轻重 均衡的理性设计不能单依刑罚主体的主观期望而实现,而是要同时取决于未然或已然刑罚承担者面对 刑罚所选取的策略,即刑罚客体既要被主体化,刑罚主体也要被客体化。但在多数观点中,对刑罚轻重 均衡的认识往往偏重于刑罚主体的单向思维,却较少关注对刑罚承担者的认识②。事实上,行为人在意 志相对自由的条件下选择犯罪,足以说明刑罚的适用客体本身不是机械的,而是试图获取一定利益的具 有不同决策特点的博弈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