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研究.pdfVIP

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丙烯酸酯乳液,丙烯酸酯乳液,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氟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含羧基丙烯酸酯乳液,聚丙烯酸酯乳液厂家,聚丙烯酸酯乳液价格,碱溶性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康 粟小理 房冰 李欣欣 吴平平 韩哲文*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E-mail:zhwhan@ecust.edu.cn ) 关键词:含氟乳胶 核壳结构 表面性能 环境保护的需求推动了水性乳液的发展。含氟聚合物乳液由于其涂膜具有的 优异表面性能1,包括耐水耐油性、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金属非金属建筑涂料、 2 纸张皮革以及纺织品的处理方面获得了开阔的使用前景 。水性含氟乳液制品具有 一些突出的特点,例如技术先进、工艺清洁、低能耗、低排放、安全少害、自洁 抗污、耐紫外辐射、耐候性良好等。一般认为,在相同原料组成的情况下,具有 核壳结构乳胶粒的聚合物乳液也往往比一般聚合物乳液具有更优异的表面性能, 3 如中国专利Z4 提出一种核壳粒子设计方法,得到耐水性能优良的有机 硅改性的核壳乳液。 在本文中,主要以半连续法制备了壳部分以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 (FMA ,CF CF (CF ) C H OC(O)C(CH ) =CH ,[其中x =4 ,6,8,10,12,14, 3 2 2 X 2 4 3 2 16,18,20]的一系列物质的混合物)为主,核部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 丙烯酸丁酯(BA)为主的聚合物粒子乳液。核壳乳液的制备过程如下。 预乳化步骤:将定量的乳化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全氟辛酸铵复配乳化剂) 与定量的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随后加入核单体 (MMA 和BA),置 于超声波发生器中,随后在 53KHz 的超声波振荡下预乳化 1 小时。另将定量乳化 剂溶液与壳层单体(FMA)混合,并以相同方法预乳化。 乳化聚合步骤: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和PH 缓冲剂 (碳酸氢钠)加入预乳化后 的核单体种子乳液中,在机械搅拌下通氮除氧 15min,体系升温至 40℃,保持体 系的氮气正压,依次加入核单体预乳液、三分之一量引发剂(过硫酸钾,亚硫酸 氢钠和作为催化剂的硫酸铜),待乳液出现蓝色乳光后,再恒速滴加余下的引发剂 (半小时滴加完毕),保温反应2 小时。随后稍稍降低反应温度,同时滴加壳单体 和剩余引发剂,直至全部滴完,升温至40℃反应2 小时,随后降温,以氨水调节 PH 值后出料。 通过透射电镜我们观察了聚合后乳胶粒子的核壳结构(Figure 1),并用激光 粒径分析仪测定了粒子大小的变化及分布状况,并针对壳层单体独特的全氟烷基 结构,考察了该聚合物的对水的接触角(Figure 2)。 Figure 1. TEM Photograph of FMA-MMA/BA Core-shell Latex by PTA 图1 所示的形态结构的电镜照片。根据体积分数和电子散射密度 (显现为图片 上颜色的深浅)判断,中心的白色部分是非含氟单体聚合形成的核,而边缘的黑 色对应含氟单体聚合形成的壳。对乳胶粒壳层结构形成前后的粒径分析,两者的 粒径分布均较窄,前者为0.074±0.016um;后者为0.120±0.019um,由此可见, 壳层聚合前后粒子粒径有一个明显的增大,且并不损失粒子分散的均匀程度。因 为光散射粒径分析和 TEM 分别是在溶涨和干燥状态下进行的,所以 TEM 测得的粒 径相对于光散射粒径结果要偏小。 120 core-shell 119 ) radom e 118 e r g 117 e d ( 116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