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 课堂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问题  • 1.涵义: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 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 安排与决策。  • 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 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 自己的教学 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 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 确定教学 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 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 而制定的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 证。 • 2.教学设计的特点  • 指导性: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 统整性:是对教学活动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 操作性:把教学理论变成了具体的操作规范,便于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 预演性:带有较强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  • 突显性:能使教学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 层次感。  • 易控性: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各种教学要素。  • 创造性:是教师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实施方案的过程。 • 3.教学设计的功能  • 控制功能  • 激励功能  • 创造功能  • 4.教学设计的原则  •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 可操作性原则  • 创新性原则  • 灵活性原则 • 4.教学设计的程序  • 确立目标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变化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 了解学生状态: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 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 思考方式方法: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呈现教 材,如何引起学生反应,如何进行学习指导  • 选用工具手段:采用的工具手段,测量与评 价。 • 二、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分析  •  (一)目标陈述理论  •  1.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  • 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 合;评价。  • 2.克拉斯伍的情感领域教育 目标分类:  • 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 织;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  3.辛普森的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分类  • 动作技能 目标分为七类: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 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创新。 • 4.国内对教学目标陈述的研究  • 按全面发展的要求:个性品质与心理品质  •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 品格结构三条线索:  • 按照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编制教 学目标。  • 如:新课程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就是: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二)工作任务分析  • 1.科学合理地分析并确立课堂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内容:认 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 域。  • 规范阐述教学目标:行为; 认知程度;条件;评定标准。  •  以单元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依 据:钻研大纲;概括综合 目 标并解释综合目标。 • 2.分析教学对象  • 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  • 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 3.学习内容的分析与组织  •  以教学目标为根据  • 螺旋式组织内容  • 注意的问题:深度恰当;容量 合适;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 • 4.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目标 要求:教学内容特点  • 教学媒体的选择:根据媒体特点选 用;优先选择可控性高的;选择经 济实用的  • 教学媒体的运用:组合运用;适合 学习这思维水平;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  • 注意问题:有必要性;有针对性; 有启发性;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 5.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 评价的手段:  •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结 果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 时反馈,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评价。  • 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 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 评价的模式:传统评价模式;动态评价模 式;课程本位评价模式。  • 评价的形式:量的评价;质的评价;量与质 结合的评价。 •  (三)教学目标陈述过程中的心

文档评论(0)

vr77431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