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禀文源流考》——兼析《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 载《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docVIP

034《禀文源流考》——兼析《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 载《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4《禀文源流考》——兼析《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 载《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禀文源流考 ——兼析《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 王 铭 杨若荷 摘要 通过疏正清代档案文件,考证禀文的历史源流、演化过程、文种地位确立、类型区分及其消亡;剖析清代公文形成程序、留空待批制度及书吏素养不足之社会原因。 关键词 清代 禀 发誊 判行 书吏 清代巴县档案,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瑰宝。兹选《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考析如次: 一、《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疏正 具禀刑房经承邓仕斌跪 禀 太老爷 台前为查实禀明事情有射洪县盐商周应仁之伙 商曹开太供陈文义舡内水手谢二原籍湖广人来川在叙州府宜宾县住等语故书叙入稿内因核定发腾一时疏忽将人字腾于宜宾县下脱落住字蒙 签谕宜宾县该房知是湖广何处地方明白回话实书疏忽之 咎难辞恳乞更定以便缮详理合禀明 罚钱五十文给写志书者免责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禀 为便于分析,兹就原件的文字稍加疏通,并作今译。 “房”,清代官署内设置的书吏办事机构。通常设有六房。“刑房”的职责,是协助府、州、县长官经管人命、盗逃、词讼、保甲、捕役、监仓、禁卒等事务。 “经承”,是书吏的职务名称之一。其字义为“经手承办”。 “太老爷”,为吏、民对知县的尊称。有时也称作“大老爷”、“太爷”。 “情”字,意为“情况是”。多由书吏、百姓上长官之文直接讲叙问题时用之。 “等语”,标志着引用下级公文或民人言辞结束,并起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句号兼后引号之语法功用。 “书”,为书吏在呈于本衙署长官的上行文中自称。 “签”,将长方形小块纸片粘贴于文稿上,称为签。此处,是将名词“签”字作动词使用。从句式上看,因省略了动词前的主语县太爷,故对其动作抬头书写以示敬。 “理合禀明”一语中,“理合”,属于公文结尾段的行文冠词。暗示所发的是上行文。“禀”是文称动词:既是发文动作;又揭示“禀”这一文种名称。 说明:(1)原件竖写,译文现改为横排。(2)对原联缀为一整段的正文,现作分段,并加标点。(3)原件中的错字,现在译文中直接纠正,并按正确的字义今译。(4)原文为示尊重而抬写的格式,译文现改为在本行空格。譬如:原“台前”中的“台”字为空抬格式,现改为在其前空一格。原另起一行抬写的格式(如“太老爷”字样),现按原高出平行格数加两格,改在本行空格。 今译大意 具禀人刑房经办书吏邓仕斌磕头禀于太老爷 台前:为查实禀明事。 有射洪县盐商周应仁的合伙商人曹开太供辞中说:“陈文义船内水手谢二,原籍为湖广人,到四川之后在叙州府宜宾县居住。”所以书吏我在起草公文时,将其引述进文稿。经审核、修改确定后,发交我抄缮清稿,因一时疏忽,将“人”字誊写到“宜宾县”之下,又掉了“住”字(从而导致文意改变)。 承蒙 (县太爷在文稿上)粘签谕示:“宜宾县,刑房书吏可知道在湖广什么地方?着明白回禀。” 实在是书吏我疏忽的过错无可推托。恳请(太老爷允许)重新誊写正确(呈批),以便缮具详文。理合禀明。  罚该书吏钱五十文给写志书的人。免其他责罚。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禀 二、禀文种源流考析 禀,是在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禀发展为公文文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兹勾勒其线索如次: 第一阶段,南北朝以来,禀是卑幼对于长上陈述事宜的行为,有时也泛指陈述之文。 例如,《宋书·刘穆之传》记载:“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又,宋人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杂制》谓:“尚书省、[枢]密院属官,于入局日,分持所议上都堂,禀白宰执而施行之。”(注意:此处的禀、白,均指叙述的动作。“咨禀”、“禀白”不是固定专门词语,而是用两个动词临时凑成的双音节词组。) 第二阶段,至迟在宋朝,禀逐渐演化为书札的一种。 在官场,每逢年节或遇喜庆,下级例须写信祝贺、问候;官员就任伊始,须向上级报告;就复杂事项向上级请示,为求妥贴,先以书信疏通。由于启首语多称“敬禀者”,末结“谨禀”字样,遂以“禀”为名目来称谓这种书札。以后,对不便于用公文上报的事宜或无须使用公文的事项,下级对上级汇报,遂用禀文。例如,《儒林外史》五记有:“汤知县把这一情由细细写个禀帖,禀知按察司。” 第三阶段,清代中叶,禀文取得公文的地位。 相对于清代正

文档评论(0)

vr77431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