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酶切位点保护碱基-PCR引物设计用于限制性内切酶
发布: 2010-05-24 20:19 | 来源:生物吧 | 编辑:刘浩 | 查看: 161 次
AccI,AflIII,AscI,AvaI,BamHI,BglII,BssHII,BstEII,BstXI,ClaI,EcoRI,HaeIII,HindIII,KpnI,MluI,NcoI,NdeI,NheI,NotI,NsiI,PacI,PmeI,PstI,PvuI,SacI,SacII,SalI,ScaI,SmaI,SpeI,SphI,StuI,XbaI,XhoI,XmaI,
为什么要添加保护碱基?
在分子克隆实验中,有时我们会在待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两端加上特定的酶切位点,用于后续的酶切和连接反应。由于直接暴露在末端的酶切位点不容易直接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开,因此在设计PCR引物时,人为的在酶切位点序列的5‘端外侧添加额外的碱基序列,即保护碱基,用来提高将来酶切时的活性。
其次,在分子克隆实验中选择载体的酶切位点时,相临的两个酶切位点往往不能同时使用,因为一个位点切割后留下的碱基过少以至于影响旁边的酶切位点切割。
该如何添加保护碱基?
添加保护碱基时,最关心的应该是保护碱基的数目,而不是种类。什么样的酶切位点,添加几个保护碱基,是有数据可以参考的。
添加什么保护碱基,如果严格点,是根据两条引物的Tm值和各引物的碱基分布及GC含量。如果某条引物Tm值偏小,GC%较低,添加时多加G或C,反之亦反。
为了解不同内切酶对识别位点以外最少保护碱基数目的要求,NEB采用了一系列含识别序列的短双链寡核苷酸作为酶切底物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对于确定双酶切顺序将会有帮助(比如在多接头上切割位点很接近时),或者当切割位点靠近DNA末端时也很有用。在本表中没有列出的酶,则通常需在识别位点两端至少加上6个保护碱基,以确保酶切反应的进行。
实验方法:用γ-[32P]ATP在T4多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标记0.1A260单位的寡核苷酸。取1μg已标记了的寡核苷酸与20单位的内切酶,在20°C条件下分别反应2小时和20小时。反应缓冲液含70mM Tris-HCl (pH 7.6), 10 mM MgCl2 , 5 mMDTT及适量的NaCl或KCl(视酶的具体要求而定)。20%的PAGE(7M尿素)凝胶电泳分析,经放射自显影确定酶切百分率。
本实验采用自连接的寡核苷酸作为对照。若底物有较长的回文结构,切割效率则可能因为出现发夹结构而降低。
?
酶
寡核苷酸序列
切割率%
2 hr
20 hr
Acc I
GGTCGACC CGGTCGACCG CCGGTCGACCGG
0 0 0
0 0 0
Afl III
CACATGTG CCACATGTGG CCCACATGTGGG
0 90 90
0 90 90
Asc I
GGCGCGCC AGGCGCGCCT TTGGCGCGCCAA
90 90 90
90 90 90
Ava I
CCCCGGGG CCCCCGGGGG TCCCCCGGGGGA
50 90 90
90 90 90
BamH I
CGGATCCG CGGGATCCCG CGCGGATCCGCG
10 90 90
25 90 90
Bgl II
CAGATCTG GAAGATCTTC GGAAGATCTTCC
0 75 25
0 90 90
BssH II
GGCGCGCC AGGCGCGCCT TTGGCGCGCCAA
0 0 50
0 0 90
BstE II
GGGT(A/T)ACCC
0
10
BstX I
AACTGCAGAACCAATGCATTGG AAAACTGCAGCCAATGCATTGGAA CTGCAGAACCAATGCATTGGATGCAT
0 25 25
0 50 90
Cla I
CATCGATG GATCGATC CCATCGATGG CCCATCGATGGG
0 0 90 50
0 0 90 50
EcoR I
GGAATTCC CGGAATTCCG CCGGAATTCCGG
90 90 90
90 90 90
Hae III
GGGGCCCC AGCGGCCGCT TTGCGGCCGCAA
90 90 90
90 90 90
Hind III
CAAGCTTG CCAAGCTTGG CCCAAGCTTGGG
0 0 10
0 0 75
Kpn I
GGGTACCC GGGGTACCCC CGGGGTACCCCG
0 90 90
0 90 90
Mlu I
GACGCGTC CGACGCGTCG
0 2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