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docVIP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04-10-24 姚兆余 旧版文章 点击: 3282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作者:姚兆余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2-1 23:40:57发布)  阅读1422次 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总体上看,它经历了二三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五六十年代的曲折行进、8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这样三个阶段。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轨迹,为深入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并对当前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艰难起步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在梁启超等人的倡导下,史学研究开始摒弃传统史学专注于“精英政治史”研究的模式,将历史研究的视野投向“普通民众史”这块荒漠中。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也使得历史研究者们找到了一个新颖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模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注重多方位、多层面分析研究历史,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蔚然风气,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研究态势。另一方面,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凸现,既为历史研究者们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也为他们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也就是说,“救治农村”不但是当时政府要员和经济学家反复讨论的重要议题,也是历史研究者探讨农村社会发展历史的理念和旨归。在这种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史作为一棵蕴含无限生机的幼苗,开始萌芽于学术殿堂之中。 然而,与大多数新学科的诞生状况相同,农村社会史因其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其萌芽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极其有限,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有这样几种:闻均天的《中国保甲制度》、江士杰的《里甲制度考略》、黄强的《中国保甲实验新编》,这三本著作对农村社会控制体制的产生、发展、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黄绶的《唐代地方行政史》,探讨了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置、结构及其功能;蒙思明的《元朝社会阶级制度》,对元代农村社会中地主、农民等阶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树民的《中国的农民运动》,对历史上民众反叛问题进行了论述。王仲鸣的《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对农村贫困化和农民离村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此外,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变化》、陶希圣的《婚姻与家族》、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王龙章的《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于佑虞的《中国仓储制度考》、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等等,虽然不是以研究农村社会史为旨归,但亦大量涉及农村社会史的内容。不仅如此,熊得山、王毓铨、嵇文甫、万国鼎、黄毓甲、王亚南等学界前辈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属于农村社会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曲折行进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史学界曾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的同时,农村社会关系、农村土地占有形式、农民的生活状况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由于不是研究的主流,涉及到农村社会史的内容极其有限,成果也就显得极其单薄。据笔者所知,除了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长孺的《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傅衣凌的《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外,关于古代农村社会史的重要著作还不多见,只是零散地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刘毓璜《试论农村公社的过渡性质与中国农村公社的发展》、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农村公社》、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左云鹏的《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杨讷《元代农村公社制研究》等,称得上是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一些通史、断代史著作及论文集中也涉及不少农村社会史的内容。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完全忽视,社会变革问题被认定为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史学研究的畸形发展,与社会政治史无关的任何内容都被排斥到主流史学之外。这就决定了农村社会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虽然可以从这些讨论中获得推动力,但也由此限制了农村社会史研究的独立和全面的展开。赵世瑜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中所说,“本应内容丰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