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VIP

高中语文 1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1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二板块: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⒊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⒋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大声《呐喊》,宣讲《拿来主义》。带领我们到《故乡》,看《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见《藤野先生》正在给《孔乙己》讲《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及题解: ⒈“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本文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评述“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发表于同年4月12日的《语丝》周刊第74期上,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题目中的“记念”二字通常写作“纪念”,文章用“记念”,与“忘却”相对,表示牢记、铭记之意。“君”是对人的尊称。 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写了她哪几件事?刘和珍生于1904年,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写了她的三件事。一是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的切入点。 ⒋本文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它的切入角度是什么? 阅读分析:本文的切入角度是记念刘和珍,塑造了一个富于正义感,责任感,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文章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就以一当十地表现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非常可爱的爱国青年,而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正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文章写刘和珍及其追悼会,也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深切而真挚的悼念。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   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了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样理清,⑴把握主旨;⑵理清脉络;⑶弄清顺序;⑷列出纲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㈠基础知识 ⒈下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