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犬源性黑热病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探讨,黑热病诊断标准,黑热病,犬病鉴别诊断与防治,狂犬病临床表现有,犬病快速诊断与防治,腐烂国度黑热病,黑热病原虫的学名,黑热病的症状,狂犬病10天诊断法
犬源性黑热病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探讨
通过文献复习以及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四川省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犬源性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以供临床诊断和防治利什曼病的参考,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黑热病均为白蛉季节有疫区居住史的患者,临床特点为反复不规则发热、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等。非疫区医疗机构不能结合流行病学史、尽早做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对来自疫区的患者应加强对本病的防范意识和提高诊断水平,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尽早作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四川省西北部山区是我国黑热病的高发区之一,过去认为本区属犬源性黑热病。近年来金长发等调查研究认为,该区是一个原始的黑热病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延续保存病灶年代最久的一个地区,可能是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黑热病并存的疫区[1],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近30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
展,流动人口增加,疫区人员外出及外地人员旅居疫区增多,每年均在这些人群中发现黑热病患者,然而省内非疫区医院对此缺乏了解,发现的病例多由省疾控中心或省级大医院诊断,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因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而延误诊治,误诊误治的病例亦多,导致患者花费巨大。被误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未能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和分析病情所致。该文通过文献复习与结合防制和诊治实践,重点讨论四川省黑热病临床诊断中的一些问题。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寄生虫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符合本病即可诊断。病原学检查未找到原虫,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有效者亦可诊断本病。
1.1流行病学资料 中华白蛉是四川省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多有白蛉繁殖季节(5~9月)在流行区居住过和被白蛉叮咬史。黑热病潜伏期长短不一(10d~9年),一般3~6月。四季均有患者发生,秋季开始,冬季增高,春季达高峰,夏季下降。发病年龄为疫区居民7月龄~70岁,以婴幼儿多见,10岁以下占患者总数的93.8%[2],但近年来成人病例有所增加;非疫区患者去疫区感染后的发病年龄为3~57岁,以15~50岁中青年为主,占84.0%[3.]。性别比为男多于女,疫区居民为1.34:1,非疫区人员6.14:1。地区分布农村显著高于城镇。国内主要疫区为甘肃省陇南地区和四川省西北部山区,四川省疫区分为两个流行区,一为与甘肃省黑热病重流行区陇南地区毗邻的九寨沟县(原南坪县);另一为汶川地区,包括汶川、理县、茂县、北川、黑水5个县。1972年以来(除1982年外),每年都有散在病例和时有局部流行发生,目前九寨沟、黑水和茂县为较重流行区。
1.2临床表现 黑热病一般起病缓慢,发病大都是逐渐发生。早期的症状轻而常不典型,表现也极不一致,常和其他疾病混淆。一般发病2~3个月后,各种症状和体征才逐渐明显。发热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肝脾肿大为本病的主要体征,一般自发热2~3周即可触及脾肿大。
1.2.1发热 热型极不规则,有时间歇数日,有时呈驰张热型,典型的双峰热并不多见。其他热型可类似结核、伤寒、呼吸道感染、疟疾或波浪热等。各种类型的发热,早期一般多持续2~3周后自行消退或减轻,患者也感到轻松,常误认为自愈,但时隔数日或数周后,体温又回升,如此反复发作与缓解相互交替进行,是临床热型表现的主要特征。在诊治的病例中,以长期不规则低热为最常见。发热时可伴畏寒、盗汗、咳嗽、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乏力、头昏等症状。本病的发热可以与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发热时仅觉全身不适,即使高热至40℃左右,也只稍觉头疼、头晕或怕冷,很少出现精神迟钝或谵妄、惊厥、抽搐等神经症状,热退后患儿照常玩耍,成人患者早期可坚持劳动。发热时使用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治疗无效。
1.2.2肝脾肿大 一般在发热后半月即可出现脾肿大,随着病程的延长,脾肿大越加明显,以5.0~10.0cm为多见,这是引起腹部膨隆和腹胀的主要原因。半年后可过脐达盆腔,质地在中度以上,脾不大的黑热病少见。触诊是检查脾脏肿大的最可靠方法之一,患者脾肿大出现率在95%以上。轻度或中度肝肿大较脾肿大出现晚,肝肿患者约占l/2。用B型超声波检查很易发现肝脾肿大的程度。
1.2.3其他临床表现 随着病程的发展,血液系统表现为中度贫血、鼻衄及齿龈出血、白细胞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部分患者伴全身淋巴结轻度或中度肿大,无明显压痛。消化道症状有口腔炎、牙龈糜烂、出血以及食欲不振、消瘦、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甚至严重的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症状以咳嗽多见,常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脉搏增快,病史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