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诊断方法的改良及致病菌毒力相关因子的初步的研究.pdf

甲真菌病诊断方法的改良及致病菌毒力相关因子的初步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搏士学拉论文 前言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主要是惫珠菌) 和非皮肤癣菌的丝状菌。随着AN老龄化,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以 及抗生素的滥用,加之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的流 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在2.71%~lO%。如果未能早期诊治,甲真菌痛可通过某些公用 设旄或在家庭内传播-井可导致皮肤、毛发和粘膜受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治疗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治疗甲真菌病的 不同药物抗苗谱有所差异,且疗程均较长长费用较高长加之药物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 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和准确评估疗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通常包括直接镜检和培养.前者无法区分活菌与死菌, 不能鉴定菌种:后者敏感性差,耗时,同时一=者均需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判读结果,难以 满足临床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需要。因此.建立新的快速、准确的甲真菌病的诊断方法具 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聚台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扩增少量临床标本中的核酸片段,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能检测2个以上目的基因及标本无需特殊运输条件等特点,尤其适于检测某些生长缓慢或难 培养的致病菌,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多重RT—Pelt技术还可同时判断菌株的活力。国内外已 研究开发了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有些已有商品化试剂盒,并被作为扩A的 金标准方法之一。但在甲真菌病的诊断中,国内外有关该技术的研究应用甚少,且在菌株鉴 定方面,未能与临床用药的选择相结台”4’。 PcR技术也有其应用局限之处,因其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只适宜在较大的医院推 广,而在太多数基层医院,真菌培养因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目前仍为诊断的主要手段, 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缩短培养时闻,并使结果容易判读,是改进该项技术,使之便于 推广普及的关键。皮肤癣菌占甲真菌病致病菌的90%以上,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珈) 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大多数皮肤癣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3~7天,口可使培养基由黄变 红,而大多数酵母和非皮肤癣菌的丝状菌则保持黄色不变,据此可将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 菌区分开,非专业人员也能报告结果。虽然仅根据颜色变化,不能将皮肤癣菌鉴定到种, 但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已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美国几项关于甲真菌病的丈规模研究(样本数 均在500例以上)提示:DTM培养基的阳性率鞘高于传统的沙氏培养基.且临床医生在诊 室里就可以完成从取材到报告结果的全过程,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D强培养方法$1, 室里就可以完成从取材到报告结果的全过程,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D疆培养方法$1, 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培养方法$25),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国外已有商晶化的DTM培养基。但价格较 贵,国内尚未生产此培养基,国外有关此培养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方面,而关于 培养基自身改良的研究甚少,且均为个别因素的调整,尚未见整体优化方面的研究报道”11。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实验室检测试验都很难同时达到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某些 情况下,临床特征可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可靠的临床诊断指征有利于临床医生判断哪些 病例需高度怀疑甲真菌病,在首次实验室检测阴性或与临床表现不符,影响用药选择的情 况下,可反复送检,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有利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展。 国内外有少数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Flectcher等对169例甲病患者(52%镜 检阳性)的临床表现(包括4项病史,21项体征)的统计学分析表明:1项病史(就诊前 一年曾患过足癣)和3项体征(足跖脱屑,甲板表面白色质脆区及甲板颜色异常)与甲真 菌病密切相关。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是真菌毒力因子与宿主免疫系统和屏障 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角蛋白破坏性疾病,甲真菌病的发病与角蛋白酶有一定相关 性。既往对此类真菌蛋白酶的研究多集中在降解角蛋白能力的比较上,如不同种皮肤癣菌之 间的比较.皮肤癣菌与非皮肤癣菌的比较.以及这种能力的差异与引起动物感染炎症反应的 强弱有无关系等。研究提示常见的皮肤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角蛋白的能力,有的研究发 现犬小孢子菌降解能力晟强,并与动物感染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而另有研究显示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