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其泰: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
殊的地位。黄遵宪诞生于鸦片战争后8年,逝世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之前6年。他生活的57
年,正是清朝国势日益陵替、列强肆意对我欺凌宰割、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年代,在文化上,则处
于中西文化撞击、时代急剧变动的时期,向人们提出了大量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对于这些近代文
化的重大课题,黄遵宪是一位积极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体察时代
的变化,尤其能从他亲身接触的西方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得启迪,因而随着时代而进步,跻身
子代表近代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人物的行列。1902年八月,黄遵宪在致梁启超信中明确提出的“大
开门户、容纳新学”的主张,就是他在文化问题上达到了时代高度之有力证据。
事情的起因是,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于1902年夏秋之间曾计划创办《国学报》,认
为培养国民性,应以贯彻“保存国粹”为指导思想,欲以此作为办报方针,写信向政变后被“放归”
回原籍的黄遵宪商议。这几年,黄遵宪身居家乡,心中却忧虑国内外危险局势,他回首一生经历,
所探索的核心的问题定然是救国道路何在?中国文化根本出路何在?因此他立即毫不含糊地批评梁
氏的主张不合时宜,复信说:“公谓养成国民性,当以保国粹为主义,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至哉斯
言,恃此足以立国矣。虽然,持中国与日本较,规模稍有不同。日本无日本学,中古之慕隋唐,举
国趋而东,近世之称欧美,举国又趋而西。当其东奔西逐,神影并驰,如醉如梦,及立足稍稳,乃
自觉已身在亡何有之乡,于是乎保国粹之说起。若中国旧习,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
守也。今且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俟新学盛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
真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彼新学者或弃或取,或招或拒,或调和或并行,固
在我不在人也。国力弱到此极,吾非不虑他人之搀而夺之也。吾有所恃,恃四千年之历史,恃四百
兆人之语言风俗,恃一圣人及十数明达之学识也。公之所志,略迟数年再为之,未为不可。”∞黄遵
宪洞察到中国落后的病根在于“尊大”、“固蔽”,这正击中了旧文化的要害。对症下药,就必须“大
开门户,容纳新学”,从学习西方中寻找救国道路,即他说用“西人之政”(民主)、“西人之学”(科
学)来救中国之弊。这不是缺乏民族自信心,而是相信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良传统,相信通过输入
。《致梁启超书》,郑海麟、张伟雄编校:《黄遵宪文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_-200页。
陈其泰: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西方新学理,从比较中能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真精神、真道理,经过与西方文化“科学”、“民主”
的精华相结合,为改造国民性和挽救这衰弱的民族找到正确出路,而同时也必将把中国文化提高到
新的境界。
黄遵宪这封信,无疑是20世纪:刃年思想界探讨中国文化根本出路问题的极其宝贵的文献。一百
年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文化论争和文化变迁,充分证明其论断的真理性和前瞻性。次年七月,他再
次在致梁启超信中,劝告说:“公自悔功利之说,破坏之说之足以误国也,乃壹意返而守旧,欲以讲
学为救中国不二法门。公见今日之新进小生,造孽流毒,现身说法,自陈己过,以匡救其失,维持
其弊可也。谓保国粹即能固国本,此非其时,仆未敢附和也。”又说,“言屡易端,难于见信,人苟
不信,曷贵多言!”∞平心而论,梁启超在近代文化潮流中也是一位出色的进步人物。他在担任《时
务报》主笔时期大力宣传变法的迫切性,倡议废科举、兴新学、大译西书,其议论风靡海内。变法
失败逃亡日本后,西太后为首的清朝顽固派扼杀变法运动的行径和本人被通缉的遭遇激起他对专制
统治的仇恨。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新气象使他耳目一新,又借助“和文汉读法”,阅读孟德斯鸠等
西方启蒙思想家和福泽渝吉等日本学者的著作,因而思想一度趋于激进。如他本人所说:“广搜日本
书而读,’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前后若出两人。”②这一时期,他在
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发表了大量激烈批判专制制度罪恶和介绍西方
民主立宪政体的文章。但是梁氏诚有“流质易变”的弱点,过了不久,他又主张“壹意保守”,以“保
存国粹”作为当今之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