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田园的最后时刻—— 《受苦人的讲述》阅读手记之一
这两年,我顺着一个问题进行了系列阅读。我关心中国在这一百年,是如何从农业社会、家族社会演变成眼前这个世界的。我先后读了《两户人家》《金翼》《玫瑰坝》《秧歌》等等。这些作品,文学味较浓,大多是纯虚构小说或社会学自传体小说。现在我开始阅读的这本书,正好可以更加理性地验证许多素材和观点。这本书是郭于华的《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郭于华教授对陕北“骥村”进行了十五年的田野调查,并且研究大量史料,从底层平民的视角,重新清理一个乡村从清末、民国,到土改、农业集体化、四清、文革、包产到户等运动中的真实历史。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专业的社会学著作同时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细节非常丰富详实,易于阅读,明白晓畅。
作品中调查的村庄“骥村”,是西北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至今,所在县仍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当地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存方式,庄稼人自称“受苦人”。作品也因此命名。
作家从“受苦人”的角度来梳理这几十近百年的“苦”,不仅是天灾之苦,生活之苦,更重要的是“苦”的演变,“苦”这个概念如何被利用,农民如何饱受各种政治之“苦”。作品的第一部分讲述土改之前的乡村状况,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时刻的乡村,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模样。是我们现在能追溯到的,能有一手材料的传统乡村,就是这个时刻。
这本书对“骥村”当时的乡村文明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这些调查支撑起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朴素原始,平静祥和的乡村社会。
在当时的“骥村”, 占文明主导作用的是乡村士绅阶级——马氏宗族。271户人家里共有55户地主,土改前分化为72户。相邻村庄的许多人家成为马氏家族的佃户。围绕马氏家族,形成了细致的社会分工,比如仅匠人就分为木工、石工、泥工、铁工、柳工、画工等等,在这些工匠中,还产生了不少技艺高超的人才,在当地颇有影响。
这个村庄贫富分化程度较高,但各阶层的关系,并非如后来宣传的那样。虽然不是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但也绝不是泾渭分明、紧张冲突的阶级对垒,而是一个有分工合作的关系复杂的社区。
作为士绅阶层,乡村文明程度最高的群体,他们的努力建设维系着一种乡村文明。
马氏宗族做了几件在当地影响深远的大事:“筑寨”“赈饥”“修祠堂”“建学校”。
筑寨修了城门、炮楼等等,并配有火炮、来福枪等等,保障了本村和附近的乡民安全,避过清同治年间的“回乱”。因当地经历过两次重大天灾,马氏宗族都承担道义之责,赈济饥民,开仓散钱散粮,并且开设粥场。其中一次开设粥场达两年之久,帮助当地乡民度过荒年。村民感念善举恩德,立下“筑寨”“救灾”两块石碑,并在1949年之后的历次劫难中,村民都精心保护,这两块石碑,现在成了当地的主要纪念标志。
我最感兴趣的是马氏宗族办学的情况。
在林耀华的小说体社会学研究著作《金翼》中,就曾详细描述福建乡村士绅如何集资办学。社会学家、农业学家董时进的自传体小说《两户人家》也细写了当地的士绅如何送子弟读书求学。
我父亲的祖父早年在广东乡村办学,至今学堂建筑仍在,成为当地受保护建筑。我母亲的祖父也曾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创办小学,我母亲至今记忆犹深的是,1949年时,还是小学生的她,亲眼目睹小学校长被枪毙在河滩上。
在“骥村”,办学也是马氏宗族非常看重的事。他们信奉“耕读传家”,提倡供书求学,要求子弟读书致仕、建功立业。他们遵循“耕为本务,读为荣身”。清朝迁居至此便设立私塾,至民国则创办私立小学。小学校接受所有适龄子女读书,马氏子弟的学费不足部分由宗族祠堂补足。最有意思的是外姓、外村的子弟入学读书的学费更加低廉,到后来甚至不收学费了。
不仅免费让贫家的孩子读书,他们还开设邮政代办所,学校订阅报刊杂志,让乡村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做法,在现代的农村都少见。
这些努力,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明,农业文明的最后努力。在这种良好的教化、马氏家族的表率之下,当地民风淳朴。乡民们把他们称为“恩德财主”。至今当地老人仍会提到:“骥村”的财主是“恩德财主”。无数关于善行的小故事仍在流传。
上世纪四十年代,马家人意识到了时代变化,他们也有较长远的眼光,他们送子弟去外面求学,到城里接受中高等教育,天资良好的子弟可以到海外接受教育。
但是,巨变即将到来,传统农业文明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另一种文明的冲击,并且就此溃败消失。
《受苦人的讲述》更多着墨于这之后的改变,往后的手记我会继续分析,这个村庄如何迎来新的时代。
(西门媚)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