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十六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吸油性研究.pdf
第34卷第2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34No.2
2010年3月 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Mar.20lO
文章编号:1000-5862(2010)02-0165.05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十六酯共聚物
的制备及其吸油性研究
杨小敏, 刘建平, 胡 林, 夏 坚, 张玉婷
(华东交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十六酯(HDA)为单体,Ⅳ,Ⅳ.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偶氮
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了高吸油性树脂.正交实验得最佳合成条件
是:单体配比nHDA:n删A=2:l,交联剂质量分数为l。0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20%,分散剂质量分数为
0.1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树脂吸油倍率为13.97
g·g~.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十六酯;悬浮聚合;高吸油性树脂
中图分类号:0633.14 文献标识码:A
高吸油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具有3维交联网状结构,能选择吸收溶于或混于水中的油
类物质,特别适用于水面浮油回收及含油废水分离净化处理[-圳.吸油时,分子中亲油链段与油分子发生溶
剂化作用使其膨胀,交联度适当时树脂只溶胀不溶解,油被包裹在大分子网络结构中,达到吸油保油目
的[5蚓.高吸油树脂具有吸油性高、油水选择性好、保油性强、热稳定性好、密度小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注,是一种极具有开发前景的功能材料[川].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聚乙烯醇、对苯二酚(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有限公司),分析纯;
十六醇、偶氮二异丁腈(上海青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化学纯;N,Ⅳ.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
有限公司),化学纯;对甲苯磺酸(上海五联化工厂),化学纯;对二甲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VEGAII.LSU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捷克,IESCAN公司.
1.2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的制备在装有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分水器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十六
醇、二甲苯、对甲苯磺酸和对苯二酚,加热至50℃使其全部溶解,再加入一定量丙烯酸,继续升温至120℃,
待分水器中分出的水量与理论值相当时,酯化反应基本完成bJ.
1.3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在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聚乙烯醇和水,升温至70屯使其溶解.加入溶有部
分偶氮二异丁腈的单体混合物及Ⅳ,Ⅳ,.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置于水浴中加热搅拌,温度控制在80℃左右补
加剩余的偶氮二异丁腈,反应6h,温水抽滤3次后置入90℃烘箱干燥至恒重.
1.4树脂吸油倍率的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树脂于烧杯中,加入对二甲苯,待其达到溶胀平衡后用45目铜
网过滤,静置10
m2为吸油后树脂的质量.
2结果与讨论
2.1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在大量文献调研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单体配比(n岫A:nMMA,尺)、交联剂质量
收稿日期:2009-09-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2Ii西省教育厅科技(GJJ09511)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杨小敏(1973.),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
万方数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定
分数(占单体总质量,C)、引发剂质量分数(占单体总质量,,)、分散剂质量分数(占单体总质量,D)为考察对
象,以吸油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表2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第1组实验合成的树脂吸油倍率最高,达到13.79
g·g~.
2.2交联剂用量对吸油率的影响交联剂用量对吸油率的影响如图l所示.随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