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对中国的“小诗”的精神影响.pdfVIP

日本俳句对中国的“小诗”的精神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棚F句对中国qJ、诗’’的精神影响 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 1921年至1924年间,用-N数行的文字即兴表现一点一滴的感悟、一时一地的景色, 成为诗坛一种十分走俏的写作潮流,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诗”运动。论及“小诗”运动的 发生机制,学界普遍承认其殊于整个新诗的西方诗歌引发模式特征,而源于印度的泰戈尔与 日本和歌、俳句的东方性影响。但是具体到它究竟从根本上接受了哪种诗歌影响、在什么层 面接受影响以及效果如何等问题,一些诗人、批评者则或指认写作小诗和日本俳句无关,而 是受唐人绝句影响,或坦承受《飞鸟集》影响,小诗作者“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此 集的影响”;[1]至于和歌、俳句对小诗“所影响的似乎只是诗形,而未及于意境与风格”。 [2]众口铄金,仿佛“五四”小诗的突起主要得力于泰戈尔的促发,和歌、俳句只在形式范 畴内发挥了边缘、次要的作用。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怎么说,如同唐人绝 句被视为“五四”小诗的本土传统一样,日本俳句乃“五四”小诗域外传统的主体,是必须 澄清的一个历史事实,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学术动机所在。 两座“文化桥”:周作人和泰戈尔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为推进传统诗歌向现代转换,一些有识之士 出于增多诗体和提高新诗表现力的考虑,开始在艺术上“别求新声于异邦”。“五四”小诗 的勃兴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印度、日本诗歌译介与吸收的结果。 东瀛俳句一翼的传入,主要凭借周作人的译介。当时留学东京的周作人,在接触落语、 Jil@、狂言等体式后对日本文学的俳谐发生兴趣,一度醉心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 规、永井荷风、小林一茶等构筑的俳句世界,流连忘返。他虽知诗歌尤其是俳句不宜翻译, 稍有不慎即会形存神失。但建设新文学愿望之热切,使他仍铤而走险,在1921—1923年间 翻译了一百多首短歌和俳句,除独立发表的《杂译日本诗三十首》(1921年《新青年》9 卷4号)、《日本俗歌四十首》(1922年2月《诗》1卷2号)外,它们多夹杂在《日本的 12卷11号)、《日本的小诗》(1923年4月3—5日《晨报副刊》)等文章内。周作人的 翻译,没严格遵守俳句17个音数和五七五分行的规定,而做了舍形似求神似的中国化处理, 即从日语词汇音节偏多和人的呼吸节奏特点出发,挖掘白话文的潜力,以现代口语的自由句 法,凝练地传达俳句丰富的内在神韵:同时尽量启用双音节词,不时配加“呀”、“罢”、 “了”等语气助词,以对应俳句中固有的“切字”,保持俳句舒缓阴柔、余音缭绕的美感。 如他翻译的“同我来游嬉罢,没有母亲的雀儿”(小林一茶),“易水上流着,叶的寒冷呀” (与谢芜村),尽管淡化了俳句并置的意象问相克相生的妙处,偶尔还画蛇添足,用括号将 他认为作者没明言的内容补上;但基本把握住了俳旬精髓,字里行间跳荡着摆脱韵律和体式 羁绊的自由气息,诗意充盈,完成了文类的民族化转换。所以在一些行家看来,他的翻译更 是创作。[3]而他那些文章则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俳句、和歌的形式、性质、文化背景、流变 历程,和宗鉴、贞德、芭蕉、芜村、一茶、子规、碧梧桐等人的俳句以及香川景树、和泉式 部、与谢野晶子等人的和歌作品,因看好俳句简练含蓄的暗示力,和“有弹力的集中”,适 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和刹那的印象,而称其为“理想的小诗”。[4] 引进俳句之时,新诗在胡适等人的拓荒下已闪出一条新路。周作人的倾心译介,一方面 因运用白话,符合当时诗体解放的形式自由理念,一方面让人倍感俳句自然、人文风味的清 新,确为理想的小诗;于是“有数不清的人去摹仿”。[5]诗坛宿将朱自清都感慨,“从前 读周启明先生《日本的诗歌》一文,便已羡慕日本底短歌;当时颇想仿作一回”;[6]年轻 仿效者更多,从应修人给周作人的信即可窥见一斑。“前几天买来几本去年的《小说月报》, 重看了两遍你底论日本诗歌文,细领略了些俳句,短歌底美……纵是散文而且是译的,但诗 味洋溢之外,也更有一些诗音可听,终不能不说是诗”。[7]渐渐地俳句已“内化”为许多作 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思维和写作方式,“可以说小诗运动是从周作人的短歌、俳句的介绍开始 的”。[8] 泰戈尔作品译介那一翼人数众多,尤以郑振铎为最。泰翁1913年以东方作家身份首获 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中国诗坛关注。1918年8月《新青年》上刊载刘半农译的泰戈尔九 首诗;1920年2、3月《少年中国》的八、九期发表黄仲苏译的《园丁集》中的二十三首诗; 1922年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出版,1923年《小说月报》14卷4、5号开设

文档评论(0)

whx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