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班课件总论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班课件总论新.ppt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班教材 中 医 外 科 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发展史 第二章 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命名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分类与病名释义 第三章 病因病理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四诊在外科学上的应用 第二节 辨阴证阳证 第三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 第四节 辨溃疡形色 第五节 辨经络部位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中医外科学 发展史 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 二、中医外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外科学的成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长期的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部落之间的征战等等,必然会发生各种创伤,为了减轻痛苦,经过漫长的反复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经验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商代开始有了中医外科病名的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理论基础。 (成书于东汉,为秦汉时期众多医家对中草药第一次系统总结,相当于当时的中药大辞典,神农为托名,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中医外科学第一部专著,已失传。 (西汉前后,“治纵”音,抽搐之意) 西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客观上增加了外科手术和外用药物的使用机会,也使中医外科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南北朝时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主要内容痈疽的鉴别诊断,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总结,以及内外处方140首。其中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药,痈疽用清热解毒药,肠痈用大黄汤,脓成不可服,都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也比其他国家早600多年。对辨别有脓无脓和脓肿切开方法的描述,很有实用价值,如说“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之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 隋代 外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巢元芳等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书。 其中外科内容很多,如瘿瘤、丹毒、疔疮、痈疽、痔瘘、兽蛇虫咬伤等,记载了40多种皮肤病。对病因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如指出疥疮由虫引起等。在”金疮肠断候”中对“腹姍“(网膜)脱出的手术,指出先用丝线结扎血管,然后再截除。 清代,也有一些杰出的外科医生和著作,如祁广生的《外科大成》,陈士铎的《外科秘录》,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清官出版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均有丰富的内容,唯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有独到的见解,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辩证论治法则,公开的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至今在临床上使用。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辩证立法明显受到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疗效显著。另外,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专述膏药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机制开创了先河。 近代,张山雷的《疡科纲要》,立论简明,辩证用药都有特色,对外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54年北京中医研究院,56年各地相继成立中医学院。8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编5版教材,96年又编6版教材,2002年教育部 卫生部 国家中管局祖组织全国中医外科专家编写21世纪7版教材,2005年七年制规划教材)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医事制度的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篇》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记载。 元代医事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 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 明代《外科理例》明确了外科的命名及其含义。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以及疾病的性质、特征和范围、大小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对口疽等。(图)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