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美学修辞,淮南子汜论训,淮南子.氾论训,淮南子传奇,淮南子txt,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

^秉天学拿敦 论《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 丁秀菊 摘要:《淮南子》的修辞羡学取向,集中表现在“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上。作者崇尚“质”,主张把真情、内 容置于首位;同时也重视“文”,主张对“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适当的文饰加工。在尚质重文的观念主导 下,作者提出了“文情理通”、“出言副情”的修辞主张。因此,《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是在尚质前提下的 文质统一。 。 关键词:《淮南子》;“文”;“质”;文质统一;“文情理通”;“出言副情” 《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集中表现在“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上。因它“旨近老子”①,部分学者认 为,《淮南子》尚质蕈情,继承了先秦时代“文质”论中“重质轻文”、“先质后文”的观点,②是老庄文质论的 继承和发展。③其实并不尽然。《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归根到底, 它注重的是尚“质”前提下的文质统一。 “文”与“质”在《淮南子》中多次出现,而构成对应关系的有以下6处: (1)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所以饰喜也。衰经苴杖,哭踊有节,所以饰哀也。兵革羽旄,金鼓斧 钺,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本经训》)④ (2)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文不胜质,之谓君子。(《缪称训》) (3)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奔其质,……(《道应训》) (4)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胜则质拚,邪巧则正塞之也。(《诠言 训》) (5)饰其外者伤其内,失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 者害根茎,能两美者,天下无之也。(《诠言训》) (6)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说林训》) (I)中的“质”指真实的情感内容,“文”指与情感内容对应的礼仪形式。作者认为,应先有情感内容, 后有相应的礼仪形式,由内而外,先质后文。(2)中的“质”,许注:“以玉祭之者,质也。”⑨圭、璋,均为 收稿日期:2010—06—26 作者简介:丁秀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济南250loo)。 ①[汉]高诱:《淮南子注“叙日”,上海:上海书局,1986年。 ②陈光磊、王俊衡:‘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4-195页。 ③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4页。 ④引文依据张双橡: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下同。 ⑤转引自张双橡:《淮南子校释)上,第1046页。 38 万方数据 论《淮南子的修辞美学取向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用作瑞信的玉器。祭祀时摆放圭、璋,表示心诚,故“质”可引申指内在的纯朴感情。 “文”指外在礼仪、仪式。“文不胜质”即指不能以外在的礼仪、仪式掩盖内在质朴的感情。(3)中的“质”即 本质、本性,也可指纯真感情;“文”指外在礼仪。姜太公向周武王提出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其中的“酒肉以 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弁其质”可以使百姓只图享乐,丧失斗志,从而使周王朝长治久 安。姜太公语含讥讽,含蓄地说明了“以文弁质”的危害。作者旨在说明,“文”不能胜过“质”。(4)中的 “文”指文采,“质”指质朴。文采与质朴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二者不能共存。(5)中的“文”与“质”同 (4)一样,分别指文采与质朴。从“饰外伤内”的承续关系来看,“文”与“质”也只能二者取其一,表现文采 必然遮蔽质朴。(6)中的“文”指文饰加工,“质”即本质。白玉、美珠本身就具备美的内质,根本不需要再 雕琢文饰。从以上诸例来看,无论“文”指外在的礼仪形式还是指文饰加工,“质”指内在的情感内容还是本 质特性,无一例外,作者都强调了“质”的至高无上地位,“文”要服从、服务于“质”的需要,不得超越。从作 者的字面表达看,的确是先“质”后“文”。 《淮南子》“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①,全书始终围绕着“道”进行阐说、论述,认为 “道”是万物之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