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_all with emphasis simp hung
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會發展論
埃里克森(Eric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是美國的精神分析醫生,也是美國現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麥,生於法國,師承於弗洛伊德。1933年起定居美國。
與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既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文化和社會的因素。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自我過程,在個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起著主導和整合作用,每個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埃里克森在他的『兒童期與社會』(Erikson,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這本書裏曾經提出了「人的八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簡稱心理社會學論(psychosocial theory)。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既是連續的又是不同的八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由於發展任務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是兩個極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積極的品質,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極的品質。每一個人的人格品質都處於兩極之間的某一點上。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展積極的品質,避免消極的品質。如果不能形成積極的品質,就會出現發展的「危機」。這八個階段對立的品質如表2-1。
表2-1 八個階段的對立品質(來自Erikson, 1963)
階段 年齡 對立品質 一 0-1歲 信任 對 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二 1-3歲 自主行動 對 差怯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doubt) 三 3-6歲 自動自發 對 退縮愧疚〔罪惡感〕 (initiative vs guilt) 四 6-12歲 勤奮進取 對 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五 12-18歲 自我統合〔身份〕 對 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六 18-25歲 友愛親密 對 孤僻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 滿意地進入社會 七 25-50歲 [精力充沛] 對 頹廢遲滯 (generative vs stagnation) 八 老年期 完善無缺〔整全整合〕 對 悲觀沮喪 (integrity vs despair) 智慧/完善感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第一階段為嬰兒期,是從出生到一周歲。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到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於是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一個基本信任感;反之,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不信任感,即懷疑感。
這一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口唇期。在具體的解釋上有了很大的擴展。他強調,不只是口唇區是重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與世界交互作用著的口唇方式 -- 一種被動的然而卻是急切的接受方式。嬰幼兒之所以喜歡把東西放連口中,是因為他想把周圍的東西與自己合併,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埃里克森把這種方式稱為口腔合併(oral incorporation)。具體地說,埃里克森認為這種階段的信任感發展的實質核心是相依性(mutuality),這種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圍,而是體現在嬰兒受母親照料時,把母親的愛和她的品質加以內化,同時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給母親,這是一種從一開始就帶有互相調節的社會性的情緒和態度,如果個人在人生最初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將來在社會上可以成為易於信賴和滿足的人;反之,他將成為不信任別人和貪得無厭的人。
自主行動 對 羞怯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約從一歲到三歲。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矣里克森認為,這時幼兒除了養成適宜的大小便習慣外,而且他已不滿足於停留在狹窄的空間之內,而渴望著探索新的世界。
這一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肛門期,但從內容上同樣有很大的發展。埃里克森在這一階段對兒童的描述借用了弗洛伊德肛門區位的方式(例如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和擴展導致大便的保留和排放),巧妙地從弗洛伊德所指出的肛門部位超脫出來,把肛門活動的特點—保持和排放引申到本階段的兒童身上加以發揮,指出這種方式不僅限於肛門部份,而在其他各種活動中,本階段的兒童卻表現出一種類似肛門活動的特點:例如兒童抓住物體又拋開,不時纏著成人,不時又離開……等等,都有著保持與排除、堅持和放棄的特點。兒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獨立行走和自己進食)的基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