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四.pptVIP

2015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四.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感情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我会读: 所见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了解诗人: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我了解: 所见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我了解: 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 * 3、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还俗后,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生卑微,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诗中的字眼茶饭不思,是中唐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情调凄苦,也间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的人,一般是有学问的贤士。 寻:寻访。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儿童,隐者的徒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 深处。 不知处:不知在何处。 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 碰到了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 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师父就在这座山里。 山上的云雾弥漫,我也不知 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一天, 去 。他来到 ,碰到了 。 于是,他便问: ?小孩子说: 。 贾岛又问: 。 ?小孩子说: 。贾岛很想知道 在这座山的哪个地方,孩子说: 。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忽然:突然。 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

文档评论(0)

shenl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