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pdf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pdf

52—61 草业 学报 第22卷第5期 2013年10月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V01.22,No.5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聂刚,张新全+,黄琳凯,许文志,马迎梅 (四川I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生物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植株普遍高大、生物质产量 高、燃烧品质好,加之其分布广泛、抗逆性强、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植,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 为探明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的表型多态性及表型变异规律,对37个野生居群材料的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产 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 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干重、单株产量鲜重、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叶宽、茎节 数、茎节长度、茎粗、株高和叶长。11个性状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片长而且宽的芒,旗叶长而宽,植株高大, 茎秆粗壮,分蘖较少,反之亦然。此外发现分蘖数、株高、叶长3项指标对芒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O.01), 是评价芒单株产量的3项主要指标。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551%,最 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测定的表型特征。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37个芒野生居群依据9个植物学形态特 征分为3类:植株高大叶片窄长型、植株高大叶片宽长型和植株低矮叶片窄短型。 关键词:芒;野生居群;表型特征;变异;生物能源 0052—10 中图分类号:$543+.901;Q94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3)05 DOI:10.11686/cyx 生物能源,被认为是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能避免诸多制约因子的新型农产品(商品)[1],也是21世纪最有 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Miscanthus 800 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遍布于海拔1 m以下的山地、丘 陵和荒坡原野嘲。由于芒植株普遍高大,属于长日照植物,辐射利用率较高n3,生长速率很快口3,生物质产量高、 燃烧品质好、热值高、灰分含量低,其分布广泛、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生活周期短、且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 植,故被大多数人看作为一种极为理想的能源植物。芒的生物质能主要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纤维素等碳水 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通过致密成型、直接燃烧、与煤混燃、热解气化、沼气发酵和乙醇发酵等多种途径加以利 用m]。 length 用6个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 荧光原位杂交对芒属的异源多倍体进行了研究。Ma等口23首次利用基因分型测序的方法识别出全部19个连锁 related amplified 子标记的研究建立了芒AFLP体系、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系以及对五节芒ISSR(inter—simplesequence (Zea mays)的特异性简单序列重复(simplesequence SSR, 382对玉米SSR引物和100对甘蔗(Saccharum sequencetags officinar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