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中国古代史绪论上,中国古代史绪论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历史绪论,历史绪论pdf,中外城市建设史绪论,历史绪论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白欣 刘树勇 作业的邮箱 lsy2924s@作业的格式: 作业的命名(3部分): 学号-学科-姓名 == 学号-姓名-学科 如 1070200009-中国科技史-李杨.doc 207802106-徐祎-《时间的观念》有感.doc 1060200025 姜会松 成就作业.doc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概述 附:一、李约瑟和他的SCC。 二、必要的文献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保持着领先。 一、研究目的 1.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是为了探讨其发展规律,进而借鉴历史,为现今的科技发展服务。 2.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包括科学理论、科学思想和技术变革的情况,同时力图进行系统地论证。这些对现代科技发展也许是有意义的。 3.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成果,并做出科学的阐释。 4.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心。 二、研究方法 1.借鉴一般的历史研究方法。这里仅以王国维的方法为例,陈寅恪曾对王国维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2.认真阅读古籍,发掘史料,广泛搜求。这也需要适当地提高阅读古代汉语的能力,以提高阅读速度。 3.加强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或学派。 4.本课程采用断代法来讲述 。 5.史论结合。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一、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广阔,地形地貌繁复多样,气候复杂多变,为中国古代科学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温带气候适中,温带为产生多种生活所提供的条件较热带和寒带更为优越,因此,温带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和繁盛之区。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 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如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中国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疆域广阔,回旋甚大,比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对应的地理环境要复杂得多。 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西南地区也对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大区域:三晋、齐鲁、燕、秦、楚和吴越。 由于中国距其它文明中心较远,以及中国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现为较强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使中华民族较为完整地保持自己的传统,体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使中国人滋生和发展着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体现出一定的偏狭性。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人文背景 “人文”最早出现于《易传》,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儒家文化中,宗教味道淡薄,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修身”),其人格的体现是“立德”、“立功”和“立言”。但就其价值判断,一方面重视人学上的伦理研究,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把自然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理学主张“理”是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辩的最高范畴,这一理论的中心内容是“人性与天道。” 称它为“道学”,是理学家自认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而“明道”是学问的终极目标。 称它为“新儒学”,是理学以儒学中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在孔孟学说中又融合佛道之说,这种改造已不完全同于原来的儒学。 理学发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和邵雍,前者建立了太极图,后者则重视象数之研究,一般将他视为占卜之宗师。此后,张载与程颐、程颢兄弟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前者建立气本体论,后者则吸取佛学以阐发“天理”。 朱熹集前贤学术之大成,并对于北宋学术进行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总结。除了儒学之研究,他吸取佛道之说。在他的哲理结构中,理(太极)是最高范畴,建立理气关系,格物与致知关系学说。他把儒学发展推向了高峰。 明代心学崛起,理学渐衰。心学为南宋陆九渊所创,明代王阳明发扬心学,与理学对抗。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用“理”来禁“心”、“思”和“欲”,对明代学术有解放之作用,但片面地强调“心”的绝对意志则是不妥的。 宋明理学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思想发展也有极大的意义。它强调封建秩序,即所谓“礼教”,把礼看作是理的程序,这是它消极的一面。它强调“外王内圣”,但以“内圣”驭“外王”,特别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绝不可少的,这几乎形成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模式。此外,它还发扬孟子的“养气”说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