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西洋景:圆明园西洋楼里的线法和透视画”圆明园建园三百周纪念典礼暨国际研讨会论文演示文档.pdfVIP

“乾隆皇帝的西洋景:圆明园西洋楼里的线法和透视画”圆明园建园三百周纪念典礼暨国际研讨会论文演示文档.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皇帝的西洋景:圆明园西洋楼里的线法 与透视画 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纪念典礼暨国际研讨会论文演示文档 圆明园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北京2007年10月17—20 约翰R.芬利 262 bd场ltaire 75011巴黎法国 john.finlay@noos.fr 幻灯片1:姚文翰,《一或二?》挂轴,水墨画,1745年(引自《清代宫廷绘画》1992. 图档81);这张画装裱在一个屏风的框架上 乾隆(1736.1795在位)并非第一个让艺术家——欧洲传教士或是他们的中国学生一 一使用线法透视来为他创作欧洲风格绘画的清朝皇帝,而且乾隆也不是第一个修建欧 式建筑的清朝皇帝。但无论如何,正是乾隆最广泛地把欧洲线法透视应用于以下各个 方面:从卷轴绘画和皇家园林中大尺度的壁画装饰直到建筑结构上的透视立体画。乾 隆皇帝显然很喜爱线法透视所能形成的逼真视觉效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这种喜 好在模拟立体景观建造,特别是在圆明园西洋楼中的表现。我们将仔细地考察西洋楼 中的两座建筑物:一座模仿了欧洲的园林剧场,另一座则装饰着一个虚幻的大门并令 人产生透视错觉。这些所谓“trompe,’oeil”的幻境——按照字义即“欺骗眼睛”—— 包括绘画和建筑在内的工作成果。郎世宁按照皇帝的许多要求在圆明园中所修造的工 程将会帮助我们理解西洋线法透视为乾隆皇帝所扮演的角色。 圆明园研讨会演示文档 第1页共17页 1987,页5) 幻灯片2:圆明园地图(引自Pirazzoli 这张圆明园总图使我们对园内高密度的建筑和水系的布局和演变有所了解。初始的 “圆明园”主要位于圆明三园的中西部,占据着约一半多的场地。乾隆皇帝主要增建 了两处园林,它们各自独立地被围墙所环绕,并有自己的名字。第一处是长春园,位 于地图右上角即东北部。长春园大约于1747年开始动工并于1751年基本完成。西洋 楼景区位于圆明园东侧、长春园北部一小块“T”字形场地上,如图中绿色范围所示。 一封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寄出的描述神父蒋友仁生平的信向我们讲述了所有这些宫 殿、喷泉、花园是如何开始建造的。1747年,乾隆皇帝看到一幅喷泉的图片,于是问 起当时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是否有人能够建造那么一个玩意儿。皇帝的这个询问实际 上是一道修造喷泉的命令,并且神父蒋友仁正是这么一位受过相关训练能造喷泉的 人。当时郎世宁很可能负责建筑造型和园林布局,并可能受到了耶稣会传教士莫吉 这座喷泉于1747年秋天落成,而作为整个西洋楼最西端第一阶段的建筑于1751年完 工。乾隆皇帝对于第一组欧式建筑园林是如此满意,以至于他立即命令开始设计建造 第二座规模更大的建筑群。建造工作最早于1753年开始,于1759年大体完成,并于 1768年有所增建。 幻灯片3:未名中国艺术家,湖东线法画,版画,约1783年(引自《清代宫廷绘画》 1992,图卷134.20) 在1783年左右,乾隆皇帝下令用一套20张铜版画来描绘西洋楼景区,此项工作由宫 廷画室完成。整套版画的绘图和制造工艺精心地采用了西洋风格,尽管其中连续透视 和精确细节给人造成的整体印象有些含糊不清。房屋及其附属建筑元素的渲染使用了 许多不同的视平线和灭点,看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不同建筑和环境各自的细节特 征。但由于原来的建筑物如今只剩下遗址残留在场地上,这些印刷品——20张圆明园 西洋楼铜版画——以及一些历史照片和少量平面图,就成了我们目前研究圆明园西洋 楼最重要的视觉资料。 这套铜版画的最后一张名为“湖东线法画”。版画中所表现的是西洋楼景区最东端的 景色。画面中有一块矩形的池塘或是湖水,二串台阶垂向池边,池塘角落两边各立着 一座粗糙的石拱门。在一片宽阔的场地两边面对面地矗立着两排建筑,远处山峦的背 圆明园研讨会演示文档 第2页共17页 景中浮现出一处城墙的片断。 无论如何,这版画所描绘的景象并非此处景观的实际模样。制作这幅画的中国艺术家 并未准确地记录形成“线法的拱门与墙的实际布局,而是渲染了它们所要达到的视 觉效果。版画表现的是透视画的幻境——排列在一条欧洲城镇街道两侧的房屋——而 不是实际上平行于画面的成排的平面墙。在这“线法画”的实际构筑中,池塘、台阶 和拱门都是真的三维的建筑物。但是这座园林构筑物其它的部分都是模仿欧洲剧院的 舞台幕墙而建的。所有这些看起来像是街道两侧房屋的景色都是成排的平行于池岸的 石头墙。它们的装饰很可能是经过精心描绘的浅浮雕,并在园林里发

文档评论(0)

whx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