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地层学.pdfVIP

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地层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地层学

万方数据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老师、朋友和家人 ——杨继超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与地层学 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地层学 摘 要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浅海,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使得其沉积物质中蕴藏着 丰富的陆地、海洋及其相互作用的信息: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以及其它中小河流 带来了充沛的陆源物质供应,构造运动导致的盆地沉降为沉积体的发育提供了可 观的可容空间,全球气候冷暖旋回导致了海平面频繁而剧烈波动以及复杂的海洋 动力系统。因此黄海地区是为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良好靶区。本研究基于南黄 海盆地中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数据,结合岩芯的年代地层划分,采用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沉积地层学等多种方法,揭示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层的时空发 育规律,重建南黄海盆地中部与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相适应的第四纪沉 积地层演化模式。 本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结构及其接触关系,共识别出 14 个主要的地震反 射界面,并以此划分出 13 个主要的地震地层单元 SU1 ~ SU13。使用相关岩芯的 年代数据对地震地层进行年代标定,由此确定了上述 13 个地震单元为 1.95 Ma B.P. 以来形成的。研究区内的第四纪地层呈现海陆交互沉积的特点,并且整体上 继承了上新统的“南北厚中间薄”沉积分布格局。研究区内第四系(Q )的平均 厚度为 91.2 m,其中,下更新统(Q1 )平均厚度为 11.8 m,中更新统(Q2 )平 均厚度为 38.1 m,上更新统(Q3 )平均厚度为34.9 m,全新统(Q4 )地层平均 厚度为 5.7 m 。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是造成区域内地层海陆交互沉积模式的关键因素,由此造 成的一系列不整合界面组成了南黄海盆地第四纪沉积地层的骨架。海平面升降的 幅度和周期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了海相地层发育的规模:在 900 ka B.P. 以前海平 面高频低振幅波动时期,区域内发育了小规模的滨海及近海相沉积地层;在 128 ka B.P. 以后海平面低频高振幅波动时期,发育大规模的浅海相沉积地层;而在 900 ~ 128 ka B.P.期间,海相地层发育则没有对应较高的海平面水平和较长的高海面 持续时间,这种地层发育与海平面水平相背离的现象应该与构造运动有关。 构造运动及其继承性的影响因素控制了晚更新世以前区域内地层在空间上 I 万方数据 南黄海盆地中部第四纪地震层序与地层学 的发育和分布模式。浙闽-岭南隆起带在晚更新世以前一直都是海水入侵黄海的 主要障碍。南黄海中部隆起带在晚更新以前表现出了继承性的抬升作用,这种相 对抬升于中更新世缓和并于晚更新世初终止,导致南黄海盆地中部地层晚更新世 以前发育和分布呈现“南北厚中间薄” 的模式,而晚更新世以后,地层的发育和分 布已经不再受中部隆起带的束缚。 河流物质是研究区沉积地层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河流输入的物质对研究区 MIS1 、MIS3 和 MIS5 的海相沉积地层的贡献分别为 65.9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