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虑损伤效应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非线性变形分析
考虑损伤效应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非线性变形分析∗
傅衣铭, 鲁永红
(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 长沙,410082)
摘 要:基于沈珠江的双屈服面模型,采用Merchant流变法则,建立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中堆石体的粘塑
性本构关系;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从数学上的不变量出发,建立了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损伤本构关系及
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考虑面板和堆石体间的耦合效应,建立了坝体和面板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分析了坝
体的位移和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损伤演化过程。
关键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塑性;粘弹性;损伤;非线性分析
Nonlinear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Considering Damage Effect
FU Yi-ming, LU Yong-hong
( Departma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 China)
Abstract: Base on the Shen’s double yield surfaces model and Merchant’s rheological model, the
viscoplastic 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the rockfill body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ar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principle,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rresponding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urface are established
directly from the invariable theory in mathematics. 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effect of the surface
and the rockfill, the nonlinear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m are founde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rockfill body and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urface are analyzed.
Key word: plasticity; viscoelasticity; damage; nonlinear analysis
1.引言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在堆石坝上游设置混凝土薄板作为防渗体的一种坝型。这种坝型的
坝体由可压实的堆石和粘土构成,因此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忽视其塑性变形,目前,在混凝土
[1]
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中,堆石料采用的非线性本构模型主要有 Duncan-Chang 模型 、
[2] [3]
剑桥模型 以及沈珠江提出的双屈服面模型 。堆石坝竣工后仍会产生一定的后期沉降,
[4]
这主要是由堆石体的蠕变效应引起的,1985年Parkin 采用固结仪对堆石进行了流变试验,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