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推子】的演变过程.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句推子】的演变过程

推剧基本唱腔【四句推子】的演变过程 ——兼论其中国戏曲史意义 周朝生 陈敬芝 (淮南师范学院 推剧研究所, 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作为国家稀有剧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剧的基本唱腔【四句推子】的演变过程众说纷纭。本文在其第一代花鼓灯、推剧老艺人的见证和参与下,以具体资料的陈述和分析,纵向入手,横向比较,从六个方面——①花鼓灯后面小调的铺垫,②【白玉山清音】的引入,③过门音乐、地域方言、伴奏乐器的增添,④【一条线调】的形成,⑤周边民歌和曲艺营养的吸收、融汇,⑥【四句推子】唱腔的成熟与定型化,论述它的演变过程,并阐明其中国戏曲史意义。 【关键词】 推剧;基本唱腔;四句推子;演变过程 推剧,国家稀有剧种,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发源于淮河流域中部,流传于以淮南市为中心的阜阳、蚌埠、六安等十几个市、县的淮河两岸。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两千万。系由淮河民间歌舞花鼓灯后场小戏滋生、萌芽。后吸收民歌曲艺等多种艺术营养,融汇发展、逐渐演变而成。推剧的音乐灵魂,即它的基本唱腔是【四句推子】。【四句推子】如何演变而成?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庆幸的是,参与当年【白玉山清音】引进并传唱的第一代民间老艺人尚健在,即本人作者之一—花鼓灯艺术传承人陈敬芝。如此,它的演变过程就可以论述清楚。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论述【四句推子】的演变过程:①花鼓灯后场小调的铺垫;②【白玉山清音】的引入;③过门音乐、地域方言、伴奏乐器的增添;④【一条线调】的形成;⑤周边民歌、曲艺营养的吸收;⑥【四句推子】的成熟与定型化。 一、花鼓灯后场小调的铺垫(上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 花鼓灯后场小戏,是淮河民间歌舞花鼓灯表演末尾的加添节目。据民间老艺人回忆,始自1910年前后。这里可视为推剧的起始、萌芽阶段。保存下来的六部作品《拾棉花》《游春》、《四老爷观花》、《小货郎》、《王小楼卖线》、《小秃闹房》等都有比较完整的乐调。推剧雏形与后场小调有直接、紧密的关系,正如艺术理论所阐说:“原始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已经觉醒,他们意识到要以艺术为工具去征服世界,于是人们创造了培养了、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逐渐掌握了节奏、韵律、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规律。”[1]分析: 1、二者在段落结构上都是四句为主,有起、承、转、合之美,吻合汉民族典型的心理审美特点,吻合中国格律诗四联起伏结构。“起部具有提示启引的性质;承部具有承继对应的性质;转部具有变化对比的性质;合部具有收束性和较强的稳定结构功能。”[2] 2、后场小调以徵调式为主,也与【四句推子】相通。六首后场小调基本上都属于徵调式乐歌,落音大都在“5”上,少数虽然落音不在“5”音,但通过旋律、节拍、力度、速度的变化,风格与徵调式乐调也相当接近,宫调不是那样刚健,羽调不是那样缠绵,恰好吻合淮河地域的审美心理特征。3、调性上,旋律特征上,它们既可以婉转悠扬地抒情,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叙事。如《拾棉花》后场小调。 例1: 二、【白玉山清音】的引入(1930年代后期,1939年左右) 元、明以来,淮河流域一直流行一种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花鼓灯,青年民间艺人陈敬芝、宋廷香组织灯班去淮河以南的霍邱、六安、岳西一带表演灯艺,聊以谋生。在安徽霍邱一个叫戴张集的地方,结识了当地民间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在大家的搭班合作演艺中,陈、宋从白玉山那里学会了一首名为【清音】、感觉动听悦耳的乐调,将其带回淮河以北的家乡——安徽凤台,遂吟唱流传开来。我们姑且称其为【白玉山清音】。如下: 稍加分析,可见其曲式特点如下:①它属于典型的汉民族徵调式乐歌,主音、落音全在“5”。②乐歌大体呈方整形状的四句,但有明显的参差错落,四句依次为五小节、五小节、四小节、七小节。③音乐旋律基本在一个八度内上下起伏,音域狭窄,节奏简单,全为2/4节拍,但仍蕴含着它的委婉动听。④第三句腔尾虽然落在“1”音,似乎与徵调式乐歌旋律特点不符,但向下的旋律走向,却使其暗涵着“7”和“6”的旋律色彩,尤其是“6”音的听觉感受,隐隐浮现,所以吟唱起来,显得委婉流畅。 三、过门音乐、地域方言、伴奏乐器的增添(1940年左右) 【白玉山清音】进入花鼓灯后场的表演。在反复歌唱中,逐渐让人感到这四个乐句的单调,各灯班众乐手们反复酝酿,尤其是当时的著名乐手梁金传、韩运辉等人为其加上四处过门音乐,分别置于四个乐句之前,使曲调更为流畅贯通,和谐动听。四处过门如下。 例3: 这四处过门音乐不可小视,它们同【白玉山清音】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和谐地融合为一首完整贯通的民间歌曲或小戏唱腔,更加委婉动听,更具流畅之美。 同时,在淮河以北各灯班后场小戏的演唱中,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