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颐和园在北京都市景观中地位和作用.pdfVIP

浅谈颐和园在北京都市景观中地位和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颐和园在北京都市景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翟小菊 一、颐和园在北京公园行业中的景观定位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框架构成的大 型山水园林,总占地面积302公顷。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 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998年12月2日,被联合国教育科技与文化委员 会第22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2月18日,被建 设部批准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公园。2007年3月7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 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作为公园,颐和园有80余年的开放历史;作为 历史园林,从皇家园林开始建造至今,颐和园走过了250余年的漫漫路程;更 为重要的是: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与古都北京的水系有着千年的联系,这座在现 代都市中承载着众多声誉的古代园林不仅是中国皇家园林发生、发展的实物见 证,又是北京都城的水利枢纽和中国大运河北段水系的补给水源,至今,园林 及水系的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仍在延续。 l、颐和园的历史形成及其特点 北京,中国著名的皇城,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颐和园,中 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虽然建园的时间不长,但其主要景观昆明湖,有着3500 余年的成湖历史,它们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历史渊源。 1.1、昆明湖规划了皇城北京的水系 昆明湖起始于商代以前,比北京城的起始历史早四百多年,由原始的河流 漫滩演变成湖沼,又经历代的整修治理而最终形成。金大定十九年(1179), 金世宗迁都北京开凿瓮山泊(昆明湖前身)南通高梁河上源的引水渠道导玉泉 山水入大宁宫,专为宫廷供水。元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督水监郭守敬开 96 凿金水河引瓮山泊西的玉泉山泉水向大都皇城供水。至元二十八年(1291), 郭守敬主持修建白浮堰水利工程,引昌平白浮诸泉汇瓮山泊,开凿通惠河接济 大都漕运,使瓮山泊可蓄、可泄、可行船通航,成为北京城的第一座水利枢纽。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将这里进一步开发成为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游览胜 地。明末清初,经济萧条,西山一带也失去往日的繁华,风光如画的西湖成了 西郊水患的根源。清乾隆十四年(1749),弘历皇帝利用冬闲,动用了上万的 民工,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北京西北郊水系,疏浚泉眼水道,拓湖、筑岛、 堆山,将昆明湖建设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人工水库。并在此基础上,用了十五 年的时间一次性规划建造了清王朝最后一座大型的皇家山水御园清漪园。乾隆 二十一年(1756),昆明湖西面相继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用于停蓄湖水,灌 溉昆明湖以西的农田,一次性解决了乾隆年间的北京城市供水、园林景观、农 田灌溉等诸多的难题,建成了水源充足、蓄排自如、能通船航行、风景优美的 综合性城市水利设施。清末至民国时期,玉泉山水量减少,1928年北平市政 府减少昆明湖的出水涵洞,1932年下令撤消了高水湖、养水湖稻田。至1960 年,国家开挖京密引水渠,密云水库成为昆明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作为北京城 市水源的调节水库,昆明湖至今延续着城市的水利设施功能。 1.2、颐和园接续了北京皇家园林的历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弘历皇帝利用万寿山昆明湖自然的山水框架构建 清漪园,工程于乾隆廿九年(1764)告竣。自此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圆明园、 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景观层次丰富的皇 家园林体系,即三山五园。 从乾隆朝到咸丰朝,圆明园是帝王在西郊政治生活的核心,清漪园主要承 担城市水利枢纽和帝后礼佛、游赏的功能。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掠西 郊诸园,清漪园罹难,大部分建筑被毁。同治时期计划重修圆明园,清漪园残 存建筑的木料又被拆卸,彻底破败。光绪十二年(1886),执政的慈禧太后开 始在清漪园的废墟上修建颐和园;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一日,光绪帝发布 谕旨,改清漪园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颐和园修建工程因甲午中日 战争被迫结束。由于当时西郊其他诸园已荒废,颐和园成为皇家在西郊的主要 离宫别苑,除游览之外又承担生活起居、朝会理政的功能。1928年国民政府 97 接管颐和园,正式成为国家公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颐和园 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游览场所。这座完整保存至今的清代著名皇家园林,已经 成为古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