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彝婚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彝婚俗.doc

?白彝人的婚俗? 1、????? 白彝族的来源、基本分布及基本情况 ? 来源及基本分布 白彝族,大部分位于云南东南部,自称为“戈”或者“戈颇”,这里的“颇”是指雄性,“戈颇”是“白彝男人”;“嬷”是雌性,“戈嬷”指“白彝女人”,他们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白彝的祖先最开始是从云南省**市**县迁徙而来,在迁徙途中,遇到了各种突发的灾情,一部份留在了**县,而另一部门继续迁移到了**县定居,白彝族的歌谣《祖先哪里来》里歌词这样唱到(彝语): 戈婆谷哩都, 戈婆勤哼来跟头, 勤哼给哩额, 白蜡白一拍。 翻译出来意思是:“白彝族从哪里来,白彝族从**来,从**哪一处,白蜡草海子。”(来自《话说**—**267页》)这便是探索白彝发源地的最早来源。弘治《明孝宗实录》记载:“**府(**)旧有土官知府,后改建流管,所辖皆白人、罗罗。”(《话说**—**267页》)这里所指的“白人”即白彝族,从此可以看出,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前后,白彝族是**县的主要民族之一,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府志》风俗条约内云:“土著昔多白人”(《话说**—**268页》),从“皆”到“多”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这些年间**白彝族有所流失,但还是占大多部分,且该县至今仍有许多白彝族存在,因此,此次对于白彝族的婚俗调查点我选取了**县一个纯正的白彝族村子——周依村。 2.基本情况 彝族分为黑、白、红三种,黑,含有“主体”的意思。因崇拜黑色,视黑色为稳重,正直,言而有信的意义,故黑彝族一般是奴隶主阶级,是彝族中的贵族,而白彝之所以以黑相对用“白”来命名,顾名思义,白彝族是由平民或者奴隶组成,他们没有文字,语言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区别于黑红彝,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 白彝族人**劳 智慧, 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文化, 形成了的别具一格 民族习俗, 在服饰、饮食、生产、居住、节日、婚丧、 娱乐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习俗中, 婚俗文化最为异彩纷 呈, 绚丽多姿, 它不仅从宏观上反映了时代精 神, 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经济、民族心理、 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 展演变的轨迹。下面, 我仅就白彝族婚俗文化试 作探讨, 希望可借此更深地了解白彝族民俗的文化内涵。 2、????? 白彝族的婚俗流程 白彝的婚俗就必须要以1949年解放时期作为一个分界点解放前后的白彝族婚俗存在着一些差异也有其共同点。 解放前期的婚俗,由于受到主流思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主要是以包办婚姻为主。 1、????? 双方不见面,父舅定乾坤 白彝族的女孩在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要面临着婚姻问题,与汉族“门当户对”思想不同的是,女孩联姻的对象首先要选择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此做法的意义为“还亲”。若因某些原因(心中另有他人或年龄不合)不想嫁给舅舅家,需要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另觅他人。但此时也要以舅舅家的近亲或者远亲为首选对象,可以看出在解放前白彝族家庭中舅舅占有很高的地位,若想明媒正娶的婚姻只能听从舅舅的决定,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终身,可能在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媒人这时是为商**婚的日子而来。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色。?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