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进道德”与“觇时政”试析新发现的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汉译文献及其特点.pdfVIP

张婷“进道德”与“觇时政”试析新发现的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汉译文献及其特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婷“进道德”与“觇时政”试析新发现的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汉译文献及其特点

“进道德”与“觇时政”: 试析新发现的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汉译文献及其特点 张婷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071002 ) 摘 要:《伊索寓言》作为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作品,其汉译的历史与在华西方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密不可分。通常认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翻译工作,主 要出现在主编《中西闻见录》(1872 年创刊)时期。本文第一次指出,在丁韪良创办的《尚 贤堂(新学)月报》(1897-1898)中,也包含了六篇汉译《伊索寓言》。最后联系《伊索寓言》 在华的汉译情况,对译本逐渐“中国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伊索寓言》 丁韪良 《伊索寓言》作为一部在中国范围内流传广泛的古希腊寓言集,早已为现代人所熟知。 但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汉译本来论,一直到 1903 年,由翻译家林纾出版了《希腊名士伊索寓言》 才宣告完成。而在此之前的《伊索寓言》几乎全部是通过传教士的译介进入到中国的。传教 士的翻译,当然不是本着丰富中国比较文学的公益心理,其出发点仍然未离开宣教。这是因 为《伊索寓言》善于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动物之间的交往,赋予故事以道德评价,影射社 会,它所蕴涵的教化意义与基督教的道德要求正相契合。从写作手法上看,这些动物故事大 都比喻妥切、形象生动,对中国人来说自然要比既陌生又枯燥的《圣经》更富于吸引力。传 教士们深知这一点,因此屡屡把《伊索寓言》作为布教的必备书籍。其时间之早,甚至可以 上溯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有一位官员见了一本讲述救世 主事迹的小册子,竟看得出神,我便说这是我们教中的书籍,不便相赠……却送给他一本《伊 索寓言》。他欣然受下。好象这是弗拉芒印刷术的精品一般。”① 《伊索寓言》的传入与传教活 动的息息相关,还可以从 19 世纪以后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的资料中得到证实:“中国人所能接 受的其他出版物是具有道德说教等内容的,如《伊索寓言》这样的短故事(Another kind of publication, very acceptable to the Chinese, is the short tale, covering a moral lesson, or reflection, ① 裴化行著、王昌祉译:《利玛窦司铎与中国社会》,第一册,第 209 页。转引自内田庆市:《谈〈遐迩贯珍〉中的伊索寓言》, 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编著:《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 66 页。弗拉芒指比利 时南部和法国北部,当时该地以印刷术出名。 1 ① such as the excellent fables of Aesop) 。” 由此可见,《伊索寓言》与《圣经》一样,成为传教士 来华的必携之物。到了清末,在西方传教士主办的一系列宣传“西学”的报刊上,他们也屡 屡翻译并登载《伊索寓言》,如《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有的还以加按语的形式,将故 事的主题与现实相联系,引人深省。丁韪良主办的《尚贤堂(新学)月报》就属于此类。 一、丁韪良翻译的《伊索寓言》 《尚贤堂(新学)月报》是戊戌变法前后,发行于北京地区的一份近代期刊(以下简称 《尚》)。它是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主编,山东高密籍人 士綦策鳌任副主编,因出版于美国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 ,1857~1927)筹办的“尚 贤堂”内而得名。《尚》从 1897 年 6 月至 1898 年 5 月,每月发行一期,一共十二期,从第三 期开始改名为《新学月报》,十二期现在全部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丁韪良为美国基督 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活动六十余年,曾在京师同文馆担任总教习一职达三十年之久,对中 国社会情况十分熟悉,与清廷官员、士大夫阶层也交往甚密。在戊戌前后,他围绕“救时” 而发表一系列议论,在《尚》中详细阐发了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并且提出了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