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邓稼先第二课时
课题 邓 稼 先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两课时 第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抒写生字。 引领自学
1.研究语言特点。
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研究语言特点。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探究展示 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的跟读体会。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学习如何细致的描写一种事物的方法 引导点拨
1、学习第一部分
教师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 学习第二部分。
教师明确:“1985年8月……而逝世”
3、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明确1:为了说明他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教师明确2:
相同: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不同: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4、学习第四部分
教师明确1: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5、自学第五六部分。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交流讨论: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默读第二部分,说说邓稼先的生平: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充分讨论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交流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与邓稼先亲如兄弟的50年友谊与奥本海默17年的同事经历?
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第四部分思考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
训练达标 探究写作特色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完成:
A 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
B 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批注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邓稼先
体裁:人物传记
第一部分:勾勒背景,推出人物(引子)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贡献卓著(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性格忠厚,真诚坦白(与奥本海默对比)
第四部分:独立攻关,为友骄傲(另一侧面写贡献大)
第五部分:环境恶劣,燕然勒功(中国“男儿”)
第六部分: 骄傲永远,矢志不移(总结
课后反思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