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官屯小学四年级第八单元语文.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官屯小学四年级第八单元语文

教 学 设 计 (主备课教师:张桂敏 ) 教学内容 29、寓言两则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寓言《纪昌学射》,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 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模式 主体—— 和谐——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我 的 修 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提起《惊弓之鸟》中的更羸,你想到的是些什么词? 2、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关于射箭的故事,(板书课题,写到昌时稍作指点)学生齐读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把握整体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在纪昌学射的过程中,你对哪部分印象最深?(纪昌练眼力的部分,也就是课文的2、3段,板书练眼力。) 2、请仔细读这两段,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纪昌,就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写下你评价他的词。 3、学生自由朗读并作批注,教师巡逻指导。 4、交流反馈。 5、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纪昌品质 ⑴你们是在哪些句子中有了这些感受呢?找到这些句子自由朗读。 (2)品词品句、读读议议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下功夫练眼力 睁大眼睛注视 聚精会神地盯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教学反思:《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教 学 设 计 (主备课教师:张桂敏 ) 教学内容 29 寓言两则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寓言《扁鹊治病》,理解寓言的寓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模式 主体—— 和谐——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我 的 修 改 教学过程: 一、导课揭题 1.认识扁鹊。 2.引出蔡桓公 师: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总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文本细读,抓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 ( )的扁鹊, ( ) 的蔡桓公。 2.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随文练笔,揭示寓意 然而,不管扁鹊怎样说,蔡桓公还是,——指着板书说:不相信医生,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五、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板书设计: 扁鹊学医 皮肤 没病 皮肉之间 不理睬 肠胃里 非常不高兴 骨髓 请他治病 防微杜渐 教学反思:我认为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的训练上。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分角色,加提示语等方式指导朗读。自己认为比起以前来,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觉得读得不到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朗读的设计也未能打开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语,也读不到那时,那人的心底。 教 学

文档评论(0)

6358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