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九年级上册).docVIP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九年级上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 整理:童蕾莎 九年级上册 1《观刈麦》白居易 【刈(yì)割。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携壶浆妇姑这里泛指妇女。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输税缴纳租税。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曾不从未。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岁晏岁末。晏,。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2《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选自《全唐诗》。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月夜》一诗,诗人写得极其细腻,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出来。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 闺中只独看鄜州今陕西富县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何时倚虚幌(huǎng), 双照泪痕干虚薄而透明的帘帷双照同时照着两个人。选自《杜少陵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这年五月,杜甫拖家带口避难鄜州,八月只身投奔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即位的肃宗,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杜甫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

文档评论(0)

638922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