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补充材料之一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试行)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二年十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 1
二、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 2
三、地下水类型区的划分 3
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 5
(一)给水度μ值 5
(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 7
(三)潜水蒸发系数C值 9
(四)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 10
(五)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 11
(六)渗透系数K值 13
(七)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及越流系数
13
(八)缺乏有关资料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14
五、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方法 15
六、平原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和水均衡分析 16
(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16
(二)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22
(三)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 22
(四)总排泄量的计算方法 24
(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 24
(六)水均衡分析 24
七、平原区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
排泄量的计算方法 26
八、山丘区各项排泄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方法 28
(一)各项排泄量的计算方法 28
(二)山丘区1956~2000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降水入渗补
给量系列的计算方法 34
(三)山丘区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的
计算方法 34
九、北方各计算分区近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35
十、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的各矿化度范围多年平均浅层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36
十一、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37
(一)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37
(二)部分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39
十二、平原区多年平均深层承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 方法 41
十三、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
可开采量的核算方法 42
十四、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43
(一)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方法 43
(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45
(三)各计算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45
(四)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重复
计算量的计算方法 45
十五、提交的成果图、表及有关技术要求 47
(一)成果图件及编图说明 47
(二)成果表及填制要求 50
前 言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10月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
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3.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由潜水及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