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实验高级中学—绝地之音—魏娟.docVIP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绝地之音—魏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绝地之音—魏娟

绝地之音 教学设计 滕州实验高中 高二语文 魏娟 课 题 绝地之音 课 型 现代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作者生平。 2.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能力点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对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追思和思考,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教育点 感受作者对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热爱。 重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听过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柔和韵味。那大家听过陕北的秦腔、信天游吗?想不想听一听?(插入歌曲《信天游》)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黄土高原的广袤和粗犷。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走进陕北作家马步升,倾听他笔下的《绝地之音》。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主要作品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2、“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参考: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④真正的绝唱。 四、再读文本,体会情感 1、这种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 震撼心灵,刻骨铭心 教师继续追问: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参考: (学生可能回答,不仅是歌声本身,还有唱歌的环境给作者带来的震撼,或者歌声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 2、这歌声是何人所唱?身在哪里? 参考: 正在打碾庄家的人 在沟坡上的一块平地上 3、此人所处的环境有何特点? 参考: 相关语句,如“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 “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特点:山崖陡峭,平地小且险要,突出其绝地之境。 4、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 参考: 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那人却乐观自然、坚强。 两棵山春树下有土窑洞,有鸡,有狗,有猪, “几头驴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完全一派恬然平和的农家景象。绝地却未绝人迹,不仅有人,而且有长期扎根的人家。这大概就是人类生命力的见证,是生命为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而“无孔不钻”的实例。 5、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 参考: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觅这支歌,后来终于在哪里又捕捉到了那歌声呢?为何作者能捕捉到那歌声? 参考: “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因为作者此时也处在绝境之中)。 五、三读文本,合作探究 1、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绝唱对于绝地的依赖,非此绝地不能引发绝唱,而“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 (2) 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m5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