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渊明的生平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 学习内容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 本章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 东晋偏安江左,士族谈玄说理风气尤盛,就在玄言诗风笼罩文坛,文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散文、辞赋创作上别开生面,以其突出创作成就给沉闷文坛带来清新气息,对后世文学产生极其深远影响。 简介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儒家的《六经》,老、庄之学以及其他“异书”无所不读。早年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受到陶侃(曾祖父),孟嘉(外祖父)的影响,陶渊明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幻想;又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喜园林而不喜政治,加上黑暗的现实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济世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贯穿陶渊明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反复,又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悲愤。 (一)青少年时期(1-29岁) 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父亲早死,家境日渐衰落,生活贫困。在儒家思想熏陶下,从青年时代起,充满建功立业愿望,有远大政治抱负,希望将来“大济于苍生”。 当时的社会环境 生当黑暗,东晋朝廷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朝政混浊不堪,桓玄、刘裕等军阀多年混战,社会动乱。官僚士子攀龙附凤,荒淫无耻。陶渊明既无力改革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 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并贯穿一生,一方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与悲愤。 (二)官与隐(29-41岁) 为实现理想和解决生活困难,曾几次出仕作官。 29岁始,先后作过江州祭酒、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彭泽令等官。 担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回家。约36岁时,又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因不能实现理想而失望,又产生归隐念头。次年母去世,丁忧3年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写了《时运》等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留下他首次躬耕的记录。 第三次出仕,做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由于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他又离开了官场。41岁,求为彭泽令。对时局有忧虑,但因家贫不得不出仕谋生。但只做80多天官,宣告“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了,从此不再出仕。 其归隐,是对统治者所抱幻想破灭后选择的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这虽是消极反抗,但不与统治者合作,躬耕自资,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值得肯定。 (三)归隐(42-63岁) 归隐后,在长期躬耕生活中,逐步接近劳动人民。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仍然关心时事,在诗中不时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阶级已不抱任何幻想,开始抱定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态度。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请他出仕,并赠以粱肉,饥饿中的陶渊明却婉言谢绝。 44岁时,家中遭受火灾,生活急剧下降。从此他要亲自劳动以谋衣食,贫困时还得向人乞贷度日。更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的苦难,幻想有“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的美好社会。他饮酒、采菊,看来很潇洒,其实内心异常沉痛。 元嘉四年深秋,63岁时,预感将离开人世,写3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月后,与世长辞。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期:1、二十九岁前一直居家,读书,游览,从事轻微农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2、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三仕三隐,时出时归。先后做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彭泽县令。3、十一至四十四岁,离开官场彻底归田的第一阶段,经济情况尚好,心情较为轻松愉快。4、十四至六十二岁,家中失火,生活贫困,思想斗争激烈,苦闷与悲愤交织,实际生活与劳动人民的距离缩小了。 他的出仕,是想做一番事业,也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的退隐,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仕途险恶,为了避祸全身,二是厌恶官场韵黑暗,自己既无力改变它,又不肯与它同流合污,三是远出做官,繁忙辛苦,与自己爱好自由的习性不合,四是儒家思想影响,想做一番事业。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之际,从公元399年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起义失败后,统治集团的权位之争愈演愈烈,直到刘裕平定桓玄之乱而又代晋自立,中国社会陷于长期分裂与混乱的状态之中。这个时期,玄学、佛教、道教都很盛行,统治阶级亦重儒术。豫章、浔阳一带,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学术活动都很活跃。陶渊明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思想 (1)青少年时期对老庄、游侠思想感兴趣,又受儒家学说影响,充满建功立业幻想。 (2)29岁到41岁,为反复出仕和归隐时期。出仕是为了实现“明主贤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