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德课件.ppt
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三、《浮士德》(1832) 主要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6)、《艾格蒙特》(1789)、《托夸陀· 塔索》(1790) 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1797) 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795—1829) 诗剧《浮士德》(1749—1832)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 。 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 产生重要影响,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维特热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就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整个德国都为这位才智横溢、愤世嫉俗的小说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命运流下同情的泪水。 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女主人公绿蒂的服式;社会上维特式的自杀也不鲜见。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于是小说的各种改编本、抄袭本、讽刺摹拟本等大行其道。 “狂飙突进”运动作家对《维特》表示热烈欢迎。 已成为文坛宿将的启蒙运动作家一方面赞扬歌德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对小说有所责难。 天主教会则对《维特》的激烈反对和恶毒攻讦,封建统治者把《维特》视为“淫书”,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因而怒不可遏,他们对《维特》大加挞伐,并诅咒小说的作者“该遭天雷轰”。当时德国的一些邦国还对《维特》下了禁令,说小说在为自杀辩护并鼓励整个德国,并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各国,乃至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 这本是人性中的至诚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迸? 可爱的读者呵,你哭他、爱他, 但请从非毁之前救起自己的声名。 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中国“维特热” 1922年郭沫若首次将《少年维特的烦恼》翻译成中文,在小说的扉页附了歌德的这首短诗,一时间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维特热”,大家争相阅读这部小说。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中译者和中译本最多,有20余种。最著名的译本有郭沫若1922年的译本和杨武能1981年的译本。 马斯奈歌剧《维特》(1892) 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改编,全剧围绕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展开情节,把维特的痴情、留恋和绝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歌剧片由著名导演彼特·维格尔执导,2000年出品。维特第一次看见夏绿蒂就爱上了她。他知道夏绿蒂已经有了未婚夫,仍然紧追不舍。夏绿蒂用“责任”拒绝了他。激情与理智构成了全剧的矛盾冲突。 《维特》题材来源 歌德受到感伤主义思想的影响 歌德与夏绿蒂、马克西米丽安娜 韦茨拉尔公使馆秘书耶鲁撒冷的自杀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悲剧原因探讨 内因: 1、维特爱情上的失败导致内心无法解脱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感伤厌世的情绪。 2、维特多愁善感的性格 三、《浮士德》(1832)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 歌德从25岁开始创作此剧本,直到82岁完成,花了近60年时间。 题材来源: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把浮士德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的民族形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象征,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映着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和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一生是执着实践的一生。首先,他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探索者。他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投身于现实生活,开始了从小世界到大世界,包括了爱情、政治、事业等内在的尝试与追求。他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恋爱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其次,浮士德一生的探索表现出一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实践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得到“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的结论,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一种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第三、浮士德在不断克服自身内在于外在的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