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列】王岳川: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docVIP

【文化系列】王岳川: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系列】王岳川: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doc

王岳川: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 ——访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 钟永新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接受访谈。赵萌 摄 【人物简介】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书法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 在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守正创新”;提出“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方法论,关注中国文化身份研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坚持书法是中国文化输出第一步。长期临习汉晋唐诸帖,尤好二王和颜书,对草书最用力,力求得古人用笔之意并加以当代创新。书法理论上提倡“文化书法”,坚持“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汉字书法文化的世界化,并逐步达到汉字文化的世界化。 【阅读提示】 ◆ 要有“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的治学态度,“义理”就是要懂得哲学、逻辑和思想史的演变;“辞章”就是表达要有文采;“考据”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准确把握。 ◆ 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就是季羡林这样的精神——学贯中西、谦虚谨慎、奖掖后进、止于至善。我认为季羡林这代学者,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保持个人的学术独立和思想的前沿性,要有与众不同的精神表达方式。 ◆ 每个人在国内是什么样子主要关乎自己的形象,但一旦出国就关乎中国形象,故应成为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和捍卫者。 ◆中国文化的底线不能丢,个人对文化的终极关怀不能丢,中国文化的DNA不能丢,这个根和本就是正路,这就是守正创新的本真所在! ◆我在北京大学提出了北大书法的“十六字教学纲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会通中西才能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 钟永新:王教授,您好!您在《我的读书生涯》文中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能否请您首先谈谈您在治学路上印象最深的一些重要阶段? 王岳川:每个人的治学道路都不一样,我的治学道路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对我个人而言具有某种个体的意义。 我的治学历程简而言之就是努力做到“会通中西”,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中学时代。我的国学底子基本上是在中学打下的,包括以下几方面:1)中学时我已经阅读和背诵了《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很多经典;2)我五岁开始学写书法,但是从中学开始才真正具有书法意义而不是仅仅写字;3)我从初二开始演奏国乐二胡并学习小提琴;4)我的国画是跟重庆著名画家苏宝桢的学生徐华明老师学的;5)我学习《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芭蕾舞剧,而在高二创作小舞剧《野营途中》总谱。有人会疑问,那时候正处于“文革”,你怎么能搞这些文艺爱好,其实当时读经典只能是“地下读书”。今天的青少年,用手机、电脑可以下载无穷多的书却没有时间读了,天天看些三流电影,说些八卦新闻。而我们那时知识非常匮乏,虽然视野不宽,但只要静心,就可集中精力去精研一本书。有人认为中学不重要,选个好大学更重要,我则认为高中阶段对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尤其关键,它正好是孔子所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十五”。古代人少年就已知道并计划要为国家民族家族和个人做些事情,今天一个胸无大志,匆促上阵者,高考后随便填个志愿,当然成为大才者少之又少。 中级阶段是在大学。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届大学生,77级的。上世纪1977到1981年正是全盘西化很厉害的时候,我不为所动,毕业学位论文选择的题目是《杜甫诗歌意境美研究》。我经常去大学图书馆一个小阁楼看善本书,那时一听善本书都觉得这个词隔膜已久,而经过文革保存下来的孤本或珍本更少。我与图书管理员关系非常好,每天跟上下班一样,吃完早饭就去善本室,上午有课就罢了,下午还去,到了关门时就把白手套物归善本室。读古代经典后收获很大,大抵有以下几方面:一,它们是经过历史淘汰下来真正的经典;二,翻阅这些距今几百年上千年的古书,印刷之精美令人心动,如今那些粗制滥造的书实在不忍卒读;三,它让我学会了一种治学态度,即“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义理”就是要懂得哲学、逻辑和思想史的演变;“辞章”就是表达要有文采,光是满腹经纶,人家听不明白你说什么也不行;“考据”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准确把握,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要毁掉一个民族首先是毁掉它的历史。我在大学时代研究杜甫就要有考据史论之学,研究杜甫美学就要有义理之学,研究杜甫诗的论文表达更要有诗性辞章之美。今天我写的文章还能让人读下去,与当时在大学四年,每天苦读14小时有紧密关系,除了在图书馆能够读书10小时外,回到自习室还要熬夜到很晚。我们那代人跟现在不一样,我们是经过“文革”耽误了十年的一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