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设计非难事
第二章 设计的进化史
史前时代(续)
4 日常生活用品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290万年左右),先人们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绝非只有石头。木制(大多以腐烂,化石极罕见)、骨制器皿大量存在,尤其到了距今1 -0.5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各种精妙的陶制器皿开始光芒四射地登上了设计史的舞台。
上组图片中只有第一幅图片是石制品,诸位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原始人的烟灰缸或是肥皂盒,那是一件标准的“厨房用具”——用来捣碎野菜和果实的石臼。
骨制器具品类繁多,出土化石数以万件,从餐具、渔具、乐器、甚至到耳挖勺都一应俱全,篇幅所限,笔者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以适应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当人们积累了用火经验,通过若干偶然的生活经历,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经烧制后具有一定硬度的特点后,陶器便应运而生,人们便制作出适应各种用途的多种形状的陶器,包括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乃至玩具、祭祀用品等。
从形态、艺术地角度看,由于各地环境、生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各地陶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上组图片中的陶器多为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迹的出土品,仅为这个时期世界范围内“彩陶文化”的冰山一角。史前陶文化所表现出的特征,说明此时人类的设计理念已经不再仅从物品的实用角度出发,而是有了更高的基于实用之上的美学(精神)追求。
原始陶器的装饰或多或少地总是反映了一定的图腾观念与精神信仰,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其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造型、肌理到纹饰、色彩,隐含了对对称、秩序、均衡、统一、变化、对比、调和、反复、疏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而这些所谓的法则,是经过了千万年的变迁后,到了近现代才被学术界归纳总结出来的教条,原始人在当时对此一无所知,设计所凭借的仅仅是造物主所赋予的“本能原力”!
(注:陶器是以易溶粘土为原料,经挑选、淘洗、发酵、制坯成型、晾晒脱水制坯期间或之后的装饰涂画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再入窑焙烧而成。图片中所示的陶壶,左右对称的“耳孔”不是为了手持,而是为了使麻绳或藤条能够从中穿过,从而方便提握和携带。)
5 装饰艺术品和图腾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艺术品和图腾多数应该是如上图所示的这个样子的,充满了蛮荒的粗陋和血腥的兽性。
但通过现代人类大量的考古研究和实地挖掘,大量史前文明的真实面目逐渐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它们来自世界各地,遍及五大洲,据考几乎都是同一时期(上下间隔不超过千年)的作品。
“图腾”应该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第一种纯艺术类型(完全脱离实用性、完全满足精神需求),是人类集体价值观、世界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通过归纳、概括地表现所闻所见所想,使之符号化、图案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际用途是供人们寄托生活愿景、纪念或膜拜。
这种图腾既可以是平面化的(如壁画和纹身等形式),也可以是立体化的。上组图片中第1图即为一岩洞壁画,所描绘的形态使人无法相信那是人类自身。在接二连三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发现了更多 “似人非人”的图腾。我们以奥尔梅克文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南美洲先于玛雅的最古老文明)时期的巨石头像为例(横向第4、7图),面目虽与人类无异,但在那个时期人类怎么可能会戴有类似宇航员的头盔呢?而中国的三星堆遗迹图腾更让人匪夷所思(第二行第1图、第三行第4图),面貌与穿戴已经呈现出与人类迥异的特征。难道,外星智慧生物真的是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到访过地球?引领并启发人类释放更多的“原力”吗?那么更久远的、与地球万物都有本质差异的、人类所特有的那1.5%原力基因又是从何而来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瑞士人埃利希·冯·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
现在,你还会相信某些教科书中用来描绘史前时代的这种简陋插图吗?在能够设计出众多精美石器、骨器、陶器甚至玉器的年代,华夏的先民们不可能就是这样一幅衣不遮体的寒酸样子。那么,祖先们在此时究竟会是什么装束呢?这就要细心的读者们通过独立思考来慢慢地揣摩了……。
真实历史中的大千世界,远比教科书要精彩,需要人们去不断地挖掘和探索。也许有读者会疑惑,对于一名二十一世纪的设计从业者,了解史前时代先人们的“前置造物”究竟又有何现实意义呢?难道让我们向原始人学习设计吗?这不太可笑了吗?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即便是原始人,他们身上也仍然可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不要忘本)
2012年布达佩斯设计周上展出了由特拉维夫设计工作室 (ami drach and dov ganchrow) 设计的一组工具。展后好评不断、订单如潮,定价不菲。极具现代感的(宇航工具造型)ABS材质握柄与原始石器的“碰撞性结合”,使其极具视觉冲击力,产品还给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