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抓分练 第18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VIP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抓分练 第18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抓分练 第18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18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今年六十五岁的奶奶经常对小孙子唠叨起自己儿时的生活境况,奶奶的唠叨中不可能有(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人人一身蓝,购布认票不认人” C.“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招生” D.“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解析 奶奶小时候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A、B、D三项都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用品的匮乏;C项是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体现。 答案 C 2.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  )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 答案 A 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一公民 解析 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股份制企业。 答案 A 4.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A.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 B.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 C.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 D.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以及“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可以判断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同时也表达了一定的政治倾向。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 答案 A 5.当筑造铁路的权利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导建成了淞沪铁路(右图为当年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这些资料说明了(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比较关键,淞沪铁路的修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人对交通近代化的期盼,从而使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由“1898年”排除A、D两项;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答案 B 6.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有轨电车 解析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D。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 答案 C 7.2012年,革命史诗《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从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 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920年。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 D 9.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解析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答案 C10.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