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495清华简《保训》笔札.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95清华简《保训》笔札.doc

清华简《保训》笔札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 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 (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戊子,自演=(頮水)。己丑,昧 (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 (3)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 (4)受之。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自诣(稽),氒(厥)志 (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 (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 (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於(呜呼),(祗伓祗祗[8]不应当分别作解。对这个“中”字的理解,目前众说纷纭,总的来看,主要有“观念说”(精神层面)和“实物说”(实体层面)两大派。持“实物说”者最主要的依据,是8号简中的这几句话:“昔(微)(叚)中于河,以有易,有易伓[3]因唐兰先生曾根据古文字“中”的写法认为其本义为徽帜,故有不少学者主张《保训》里的“中”是与旌旗相关的事物,如王连龙认为“求”读为“聚”,“求中”就是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的“中”则是象征军队的旂旗。[8]网友子居先生则主张“中”读为“众”,如此简文“微假中于河”的说法正好与汲冢竹书“微假师于河”的记载相合。[10]我们认为子居的看法是对的,把简文里的“中”都释读为“众”,文意畅通,较他说为长。 4号简有文曰:“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关于“茅”字,说法不一。整理者认为“茅”属上文,断句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并解释说:“‘茅’,或以为‘茝’字之误,字当即‘’,古音见母之部,在此读为溪母之部的‘丘’。上海博物馆简《容成氏》:‘昔舜耕于历丘。’” [4]陈伟先生认为,“茅”应读为“嵍嵍嵍[11]赵平安先生则认为“茅”就是“草茅”的意思。他根据上海博物馆简《子羔》“尧之取舜也从诸草茅之中与之言礼[2]其实,类似的说法已见于传世文献,如《战国策·赵策·冯忌请见赵王》:“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 以上说法,细究文意,皆有不安。认为“茅”是错字,未免主观臆断。说“茅”读为“嵍嵍嵍嵍嵍?,兽也”之类的解释,并不意味着训释语和被训释语是同义词,在语料中不能简单地替换。所谓“历嵍 [4]。但“恐求中”这种说法,似不合上古汉语的习惯。 笔者认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一句应断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其中“茅”读为“懋”,意思是“盛大”;“恐”读为“功”;“救”读为“逑”,意思是“聚集”;“中”依子居意见读为“众”。“懋功逑众”,类似《史记·五帝本纪》之“旁聚布功”、《尚书·尧典》之“方鸠僝功”,意思是“建立大功业,广聚百姓”。 “救”“逑”同声旁,“逑”有“聚”义。《说文》:“逑,敛聚也。《虞书》曰:旁逑孱功。”“,具也。读若汝南水。《虞书》曰:旁救功。”许慎所见《尚书》,“鸠”或作“救”,或作“逑”。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亦云:“鸠,一作救,又作逑。”文献中“鸠”多训为“聚”或“集”(见《故训汇纂》2592页),盖此“鸠”为“逑”之借字。“救”异文或作“捄”,如《汉书·翼奉传》“振捄贫民”颜师古注:“捄,古救字。”而“捄”又有“聚”义,如《诗经·大雅·绵》“捄之陾陾”郑玄笺:“筑墙者捊聚壤土。”正以“捊聚”释“捄”。 “茅”“懋”亦同声旁,“懋”有“盛大”义。《尚书·毕命》“惟公懋德”蔡沈集传:“懋,盛大之义。”“懋”可用来形容“功”。《尚书·大禹谟》:“时乃功,懋哉!”意思是:“这是你的功绩,你的功绩真大啊!”“懋功”一词亦见于文献,如《晋书·周处传》:“宣佩懋功,三定江东。”此“懋功”是“大功”的意思,而且也在句中充当谓语。 《尚书·尧典》里记述,帝尧求贤才继任其位,讙兜推荐共工,说“共工方鸠僝功,可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汉代语言转写为“旁聚布功”。“方”、“旁”皆有广大义,为古书常训,此不赘述。“聚”在上古常常用来特指“人民聚集”,故《说文》段玉裁注云:“积以物言,聚以人言。”“旁聚”、“方鸠”和简文“逑众”意思相当。“布”可读为“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