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槟榔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张兴,梅文莉,戴好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口571101)摘要:目的 研究槟榔(Areca catechu L.)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色谱手段,对槟榔(Areca catechu 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9个酚类成分和1个环二肽:异鼠李素(1)、金圣草黄素(2)、木犀草素(3)、(()-4,5-二羟基-3,5,7-三甲氧基黄烷酮(4)、巴西红厚壳素(5)、(2S, 3R)-表儿茶素(6)、异香草酸(7)、原儿茶酸(8)、对羟基苯甲酸(9)和环亮氨酸络氨酸(10)。结论 化合物1~4和6~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Constituents from Areca catechu
ZHANG Xing, MEI Wen-li, DAI Hao-fu*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571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reca catechu L. METHODS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with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al analysis. RESULTS Ten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isorhamnetin (1), chrysoeriol (2), luteolin (3), (()-4,5-dihydroxy- 3,5,7-trimethoxyflavonone (4), jacareubin (5), (2S, 3R)-epicatechin (6), isovanillic acid (7), protocatechuic acid (8), catalpinic acid (9) and cyclo-(Leu-Tyr) (1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unds 1~4 and 6~10
基金项目:6),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27B04)
作者*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of Areca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Areca catechu;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enolic constituents; cylodipeptides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植物,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福建等省也有栽培。食积腹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胀满,脚气肿痛。2001年海南槟榔仅有44.8万亩,到2008年槟榔种植面积约有80万亩,估计到2010年可达90万亩。由于槟榔主要以咀嚼嗜好品的形式被消费,国内消费者主要以海南、湖南和台湾人为主。在消费者人群相对固定的情形下,急剧增加的产量势必导致槟榔的过剩。因此,适时开展针对槟榔的研究,揭示槟榔中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继而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槟榔果实含有槟榔碱、油脂和鞣质等多种成分[2]。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槟榔果实提取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血栓、降血糖、驱虫[2]、抗HIV-1[3]、抗抑郁[4]和抗氧化[5]等活性。前人对槟榔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槟榔碱等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其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则少有报道。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我们对槟榔果实进行了植物化学成分分析,从槟榔(Areca catechu 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得到了9个酚类成分和1个环二肽,分别为异鼠李素(1)、金圣草黄素(2)、木犀草素(3)、(()-4,5-二羟基-3,5,7-三甲氧基黄烷酮(4)、巴西红厚壳素(5)、(2S, 3R)-表儿茶素(6)、异香草酸(7)、原儿茶酸(8)、对羟基苯甲酸(9)和环亮氨酸络氨酸(10)。
凭证标本(200603)存放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200~300目)Sephadex LH-20为Merck公司产品。熔点用X-5型显微熔点仪(北京泰克)测定(温度未校正);MS谱在Autospec-300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