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文言文词汇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三)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等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2、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 富而可求也 (《论语十则》)
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译为:到。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表示比较,译为:比。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
1、 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例:蹲其身。(《童趣》)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二、常见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 “说”通“悦”,愉快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3.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火”通“伙”
4.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贴”通“贴”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阙”通“缺”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坐”通“座”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8.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9.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10.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通“又”
1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bì) 通“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biàn) 通“辨”
1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得”(dé) 通“德”
1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乡”(xiāng) 通“向”
15.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徧”(biàn) 通“遍”
16.始一反焉《愚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