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 新人教版选修1.docVIP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 新人教版选修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 新人教版选修1

【优化方案】2014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 新人教版选修1 1.(2013·江西盟校二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2: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第(1)问,“坏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第(2)问,回忆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可知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从改革的艰巨性、改革家的个人命运、改革家的政治策略等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在推动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答出三点即可) 2.(2013·西安模拟)“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2: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3: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指明赵翼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归纳出其理由;第(2)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对不同观点的评价应坚持唯物辩证主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 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百姓水土不服,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 (2)赵翼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评价:(以下两种评价任选其一) 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导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 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政策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3.(2013·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材为2: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1)据材料1,概括司马光的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2,概括朱熹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duejh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