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诗人谈诗同步测试 苏教版.docVIP

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诗人谈诗同步测试 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诗人谈诗同步测试 苏教版

《诗人谈诗》同步讲解与训练 学习目标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重点难点 1、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3、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 词语解释。   【乍 然】:忽然;突然。   【山 峦】:连绵的山。   【眺 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笼 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 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 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 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5. 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 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lí  kǎn  shǔ  zhà  tiào   kuàng  luán  1ǒng  xián   3. ①   4. ①记叙 ②描写 ③议论   5. ④   6. 如: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里挑灯看剑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二、课文学习   1. 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全文六般,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2. 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明确】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3. 对《一个深夜的记忆》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4.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eqdf12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