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型俯冲与型俯冲
B型俯冲与A型俯冲
B型俯冲与A型俯冲是俯冲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所谓俯冲作用即某一板块向另一板块的潜入过程。依潜入和被潜入板块性质(主要是地壳类型)的不同可区分为上述两种基本俯冲类型。
B型俯冲
B型俯冲(Binioff subduction)即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也可以是大大洋板块向另一小大洋板块的俯冲。[url=]由于该类俯冲总是沿贝尼奥夫带俯冲[/url][D1]
,而贝尼奥夫带又总是与洋缘海沟相伴随,海沟又是大洋板块俯冲潜没的场所,故该类俯冲就以美国地质学家H.Binioff姓氏的第一个字母“B”来命名。B型俯冲,包括洋—陆俯冲(有边缘海和无边缘海)和洋—洋俯冲。
典型的B型俯冲发育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和南桑德韦尔奇海沟,以及地中海克里特岛南缘的海伦尼海沟。
日本学者上田诚也(Uyeda,1982)依据岛弧是大陆弧或大洋弧把B型俯冲又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即智利型和马里亚纳型。在智利型俯冲中,两个板块联结紧密,包括弧后在内的整个弧沟系都处于挤压状态,弧后没有以洋壳为基底的盆地,弧后地震发震是逆冲型的,贝尼奥夫带倾角缓、海沟浅,有增生的俯冲杂岩;在马里亚纳型俯冲中,两个板块实际是脱离的,弧后是拉张的,弧后地震发震是正断层型的,贝尼奥夫带倾角陡,海沟处没有增生的俯冲杂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上部板块相对于海沟其运动方向大不相同的缘故。如果上部板块的运动方向趋向于远离海沟(如菲律宾海板块),则发生马里亚纳型俯冲;反之,当上部板块向海沟推进时(如南美板块),则其俯冲方式是智利型的。
A型俯冲
A型俯冲(Ampferer subduction)是发生在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又称陆内俯冲或大陆俯冲、陆—陆俯冲。用字母A来命名,是为纪念阿尔卑斯山的著名研究家奥地利学者O.Ampferer(安普费若)之故,是他首先提出了阿尔卑斯山大陆地壳曾遭受过俯冲潜没的概念。
A型俯冲指由于地壳与其上地幔分离而向旁侧的陆壳发生的俯冲,与强烈的挤压作用有关,因而常发育于造山带的前陆地区,即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板块现已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了喜马拉雅式碰撞构造(Himalayam collsion tectonics)。该碰撞构造的动力学表现是,陆内缩短作用及大陆物质在印度板块俯冲端分别向东、西两侧的排出作用,从而造成大陆壳的双层重叠,使陆壳加厚形成高耸的山脉。
A型俯冲在我国大陆内部的表现则是扬子板块自南而北,西伯利亚板块自北而南在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特别是我国大别—苏鲁地区,由拖着大别—苏鲁地块的扬子板块,在华北地块下部所构成的陆—陆俯冲(图5.17),不只是形成高耸的大别山,在苏鲁地块南、北两沿分别造成了逆、正断层,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形成并折返露布于地表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由于UHPM带出露直接涉及到地幔深处的动力学过程,所以我国已决定在该地区(江苏东海)实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检验UHPM带的形成和折返机制,并为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资料和数据。
A型俯冲一般不造成火山活动,地震亦多系浅源地震,但热流值很高。由于A型俯冲常形成多层板片状的逆冲推覆构造,加厚了陆壳厚度,形成了高耸的山脉。这都表明,大陆岩石圈的内部堆垒、俯冲或消减所引起的水平缩短是内硅铝层造山的一个重要机制。
与俯冲作用相对应的是仰冲作用,即洋壳板片上冲到过渡型地壳(洋壳与陆壳过渡类型,如岛弧)或陆壳之上的过程,如阿曼的塞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意大利的北亚平宁、我国喜马拉雅西部的琼巴等地的蛇绿岩推覆体,即是由洋壳向陆壳的仰冲作用而移置定位的。
俯冲深度和俯冲角度
全球许多俯冲带的岩石圈已经过详细的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俯冲板块具有高阻、高波速和高品质因数特征。图5.18即为横穿汤加海沟的反演地震体波品质因数Q的典型剖面。由图可见,高Q值的俯冲板块一直延伸到670km间断面附近,软流圈对应低Q值。在俯冲板块上方的楔形部位Q值极低,反映伴随俯冲的上升岩浆活动。
一个厚达百余千米的俯冲板块下插到670km界面附近,必然伴随有深源地震。在图5.18中所示的斐济—汤加俯冲带,的确多有深500km的地震发生,最深可达700km。深源地震数据支持了上述高速体所反映的板块俯冲,并沿670km界面积聚的假说。此外,一些地球物理学家(S.P.Grand等,1997)还提出,俯冲板块可穿过670km及之下的中幔圈一直俯冲到核幔边界,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想像,尽管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公认,也还存在许多被否定的论据,但俯冲板块继续前冲和积聚是可能发生的,不过,冷板块继续向下俯冲并穿过下地幔是难以用板块拖曳力来解释的。
板块俯冲的角度(谢鸿森等,1997):经对全球各大俯冲带的观测,俯冲角度在20°~9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测试题附答案(语文) .pdf VIP
- 外研版五年级上册英语Module4Unit2What'sthematterwithDaming教案.doc VIP
-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课件.pptx VIP
-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范文模板(8篇).pdf VIP
- 写作之道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docx VIP
- 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及其应用.pdf VIP
- 任务7.1植物生产的气象条件教案.doc VIP
- 任务6.2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教案.doc VIP
- 无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10月份高二阶段性检测数学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任务6.1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教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