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中国地图出版社课程.ppt

江苏教育出版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中国地图出版社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教育出版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 中国地图出版社 课程标准介绍和教材 体系、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材编写组 吴红明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背景、理念、思路及创新; 二、《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原则、结构、特色; 三、《品德与社会》实施教学建议; 四、《品德与社会》教书用书及配套材料简介。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背景、理念、思路及创新。 ㈠课程设计的背景 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 2、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㈡课程性质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㈢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理念之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㈣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1、一条主线: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2、点面结合: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 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 3、综合交叉: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 4、螺旋上升:由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 ㈤内容标准的呈现特点 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 内容标准与教材呈现、课时之间的关系。 二、《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原则、结构、特色。 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㈡教材的体系结构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下册)教材体系结构 ㈢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的取向是: ⑴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⑵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 ⑶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 ⑷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 ⑸以首属群体中生活为主 三、《品德与社会》实施教学建议 ㈠ 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㈡ 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㈢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㈣ 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㈤ 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更新观念 1、平等原则 2、差异原则 3、激励原则 4、创造性 5、主动性 ㈡现代教育观 1个过程 2个任务 3个服务 4个权利 5种课堂教学方式 ㈢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目的 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功能 ——诊断与调节功能 ——强化与教育功能 ㈣ 教材观 教材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课程文化是儿童文化。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在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 课程文化是儿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教材是一个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是与儿童朝夕相伴的伙伴。教材是一种文本,过去我们对这种文本的功能,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以为它只不过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㈤ 教师观 1、找准自我 2、批判自我 3、超越自我 4 、悦纳自我 它们有可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它扎根于儿童生活    假大空的课程不仅是损害了课程的可信和权威,更主要的是它伤害了儿童的心灵,它会使儿童遭到“腐蚀”,使他们渐渐地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课程所设定的一切,而不是面对生活中的真实。他们在不真实课程的导引下,也可能学会说空话、套话,在这些话语中往往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实感觉。语言的“空壳化”是以往背离生活的课程所留下的灾难。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才能使他们在课程中找到真实,他们才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他们的真心朋友,愿意跟它讲真心话。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返

文档评论(0)

hushuidh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